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注婚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阿注婚姻

分类:【传统文化】

纳西族中属于初期对偶婚的一种婚姻形式。流行于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封建领主制自称为“摩梭”纳西族地区。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彼此不称夫妻而叫“阿注”(原系普米语,意为“朋友”)。其主要特点:男不娶,女不嫁,男子晚上去女家同宿,翌晨又返回母家生产劳动与生活,配偶双方不组织共同的家庭,无共同的经济基础;男女间通过接触,只要彼此同意,男子就可以去女家夜访,一旦一方不愿即解除阿注关系;除遵守母系血缘近亲者不婚的原则外,一般不受年龄、辈分、等级及民族的限制;平均每人一生结交的阿注为六七人,也有多达几十人以至上百人的,但大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均有一个较稳定的长期的阿注,又有一至两个短期或临时的阿注,通常中年以后,阿注关系便渐趋稳定。在1956年民主改革前,以云南宁蒗永宁中心地区为例,实行这种婚姻的约占总成年人数(1749人)的73.4%,在阿注关系基础上男女自愿共同组成家庭实行阿注同居的约占10.5%,正式结婚的约占9.6%,其余为无婚姻生活。在边缘地区正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有的村寨阿注婚姻仅为残余。近数十年来阿注婚姻日趋瓦解。参见“纳西族母系家庭”条。

解放前后云南宁蒗永宁纳西族封建领主制地区属于初期对偶婚的一种婚姻制度。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彼此不称夫妻而叫“阿注”,原系普米语,意为“朋友”。其主要特点:男不娶,女不嫁,男子晚上去女家同宿,翌晨又返回母家生产与生活, 配偶双方不组织共同的家庭,无共同的经济基础;男女间通过接触,只要彼此同意,男子就可去女家夜访,一旦一方不愿即解除关系;凡属同一母系血统的成员,原则上禁止通婚,反之均可建立阿注关系; 平均每人一生结交的阿注为六、七人,也有多达几十人至百余人, 但大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均有一个较稳定的长期的阿注, 又有一至二个短期或临时的阿注。1956年民主改革前,在中心地区实行此种婚姻的约占总成年人数(1,749人)的73.4%,在阿注关系基础上男女自愿共同组成家庭实行 “阿注同居” 的约占10.5%, 正式结婚的约占9.6%,其余为无婚姻生活;在边缘地区正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有的村寨阿注婚姻仅为残余。近数十年来阿注婚姻日趋瓦解。参见“永宁母系家庭”。

云南永宁纳西族封建领主制地区初期对偶婚的一种婚姻制度。 “阿注”系普米语词,意为“朋友”。因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以“阿注”互称,故名。结交阿注不受年龄、辈分、等级和民族的限制,因此有姐妹共一个男阿注,兄弟共一个女阿注,甚至有母女共一个男阿注,姨母与侄女共一个男阿注的现象。主要特征为:男女间通过接触,只要彼此同意,即可成为阿注。男不娶,女不嫁。男子晚上去女家同居, 白天在母家生产与生活,配偶双方不组织共同的家庭,无共同经济基础。凡属同一母系家庭成员,原则上禁止通婚。阿注是走访婚,同居所生子女属于女方, 由女方抚养;男子没有养育的责任,亲生父子间一般也不得保持任何关系。这种婚姻关系很不稳固,以自愿结交而始, 自由解除而终。因此, 一个人终身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阿注。个别的阿注也实行相对稳定的同居形式,即双方入男家或入女家甚至脱离原来的家庭单独居住。民主改革前实行这种走访婚形式的还占相当大的比例。改革后已口趋瓦解、废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