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雍和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雍和宫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内地最大藏传佛教寺庙。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为清雍正帝胤肚即位前府第。胤肚即位后于雍正三年(1725)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改名喇嘛庙。寺前有乾隆帝所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合刻《喇嘛说》石碑一座。宫内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建筑规模宏伟。万福阁内有檀香木弥勒佛立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还有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铜像等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的雍和宫大街东侧,原为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前的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改名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按清朝关于已故皇帝生前居住过的府邸可改作寺庙的惯例,在宫中增建了许多建筑物,并改为喇嘛庙。雍和宫占地百余亩,房屋数百间,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喇嘛教寺庙。

雍和宫的建筑主要由三座牌楼和天王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大殿组成。整体布局上,前半部疏朗、开阔,影壁、花木奇石点缀其间,深远的甬道,浓郁的松柏,十分幽静雅致;后半部从昭泰门开始,建筑密布,殿阁错落,金碧辉煌。

昭泰门内广场的北面是天王殿,殿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二间,这是雍和宫喇嘛庙的山门。天王殿中供奉的是守护山门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及韦驮。天王殿的左右还各有一座旁门,各为穿堂门。

过天王殿即进入雍和宫的正殿院,正殿在雍亲王府时代称银安殿,是亲王在府里受朝贺的地方,改为庙后就是大雄宝殿。建筑的结构为单檐歇山顶,七开间,前有廊,后出抱厦,正殿前面东西两厢,各有一幢二层楼房,楼房七开间,前出走廊,东厢楼叫“温度孙殿”或称“密宗殿”,是学习密宗经典的经堂,内供密宗佛像;西厢楼房称西配殿或显宗殿,是学习显宗经典的学堂。

永佑殿在雍和宫的后面,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廊,中间供奉一尊用白檀香木雕成的大佛像,永佑殿东西两翼各有五间带廊子的配殿,东边的称数学殿,西边的称西学殿。

法轮殿位于雍和宫第四进院落之中,它仿照故宫雨花阁而造,是府中最大殿堂之一。殿面阔七间,殿前后各出抱厦五间,平面呈十字形,黄瓦玉阶,殿顶上起五座天窗式的暗楼,楼顶各建一座鎏金的小塔,殿堂造型十分独特,在汉式宫殿建筑上加一层喇嘛教寺院的建筑形式,两种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法轮殿内面积很大,三分之一为经坛所占,殿内正中供一座宗喀巴铜像。法轮殿左边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叫班禅楼,又叫药师坛,楼上层宽三间,深三间,下层宽五间,深五间,这种楼房的构造,在那时称“九五坛楼”,以“九五”之数比帝王。乾隆皇帝用这座楼为他的父亲雍正祈求冥福,与班禅楼相对的是戒台楼。

万福阁又叫大佛楼,是雍和宫第五进大殿,这是宫中面积最大又最复杂的建筑。阁高23米,有屋檐三重,每层皆宽五间,深五间,四面有廊,从外面看是三层楼,而内部则是一通高楼阁,阁中央立一尊高18米的檀香木巨佛。阁左右各有一座二层楼房,左边的称永康阁,右边的叫延绥阁,二阁有飞虹和天桥与阁楼相连。

雍和宫的最后一院有绥成楼,左右还有顺城楼。

雍和宫规模宏大、殿阁重重,华丽庄严,建筑形式融汉藏二种文化,保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珍品,表现了多民族丰富文化遗产,是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藏传佛寺。在北京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当时为雍亲王府。雍正三年 (1725) 改为行宫,名雍和宫。乾隆九年 (1744) 改建为喇嘛庙。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占地66400平方米,布局严整,建筑巍峨壮观,充满皇家气派。主要建筑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所组成。两侧辅以配殿和顺山楼。法轮殿建筑别致,平面呈十字形,殿顶建有藏式风格的五座镏金宝塔。殿内供奉格鲁派 (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铜像背后是一座高3. 4米、宽3. 45米的紫檀木雕五百罗汉山,山峦洞穴雕造精美绝伦,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作。这件罕见的艺术珍品与照佛楼内的楠木精雕飞云游龙绞大佛龛、万福阁内由整棵白檀木雕成,全长26米,地上18米,直径8米的迈达拉佛 (即弥勒佛) 立像,共称雍和宫之“三绝”。雍和宫大殿原为雍亲王府之银安殿,殿内供奉三世佛铜坐像,像高2. 8米,造型古雅端庄。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前御碑亭内立乾隆帝亲撰,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合刻的《喇嘛说》石碑一通。东西两侧是药师、数学、讲经、密宗4配殿,是喇嘛们学习之所。万福阁又称大佛楼,是雍和宫最后最高的一座大殿,全部木构,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重檐垂脊,风格独特。与左右并列的永康阁、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联为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阁内供奉著名的迈达拉佛。雍和宫内还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及佛教经典。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和宫万福阁

在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为“肚贝勒府”,后改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为“雍和宫”,是雍正皇帝进行封建统治的秘密活动中心。雍正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柩,将主要殿堂改易为黄瓦,又因奉雍正帝像于永佑殿而改为“神御殿”,此后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祭堂,大部分为黄教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是迄今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占地56400平方米,有一组巍峨壮丽的建筑群。各殿内均有佛像和文物。其中的法轮殿是为喇嘛举行法事的场所,殿内存放有两部重要藏文经典:大藏经和续藏经。北部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供奉一尊总高为20米的木雕达拉佛,相传用白檀香木雕成,为雍和宫的“三绝”之一,也是我国现存的大型木雕像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雍和宫大街东侧,是北京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庙。明末为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为雍亲王胤肚府邸。雍正元年(1723)胤肚即位,改作行宫,实际是特务衙署“粘杆处”,为雍正朝秘密活动中心。其中一部分改为喇嘛教黄教上院。雍正三年改今名。雍正死后灵柩停放于此,主要殿堂的琉璃瓦由绿色改为黄色,升格为宫殿等级。停放灵柩的永佑殿,供奉雍正影像,改称“神御殿”。后雍和宫成为清代皇帝供奉祖先的影堂,有众多喇嘛常年在此为亡灵诵经。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为喇嘛庙。占地约66400平方米,分前后两区,建筑布局风格各异。自南端的彩色琉璃牌坊至昭泰门,是一条很长的甬道,疏朗开阔,两侧松柏浓郁,清幽宁静。过昭泰门,是重楼叠宇的五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主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另有钟鼓楼和四座碑亭穿插分布,兼容汉、蒙、藏诸民族建筑风格。天王殿原为王府正门,称雍和门,殿后仪路上有一高4.3米的铜鼎,铸造精致。主殿即雍和宫,内供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左右配殿是密宗殿、讲经殿、药师殿、数学殿,合称“四学殿”。永佑殿原为皇子起居处,现殿内供奉佛像。法轮殿前后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在大歇山式殿顶上有五座小阁,阁上又各立小喇嘛塔一座,是汉族传统宫殿式建筑与西藏宗教建筑融合的产物,造型奇特。殿内供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铜像,高15米。像背后是檀香木雕的罗汉山,五百罗汉以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制成。左右有戒台等配殿。万福阁位于最后,也是宫内最高大壮观的建筑,为歇山顶三层楼阁,东西两侧还有永康、延绥两座二层楼阁相组合,各有飞廊凌空,造型别致,优美壮观。阁内有一尊26米高的大佛立像,用整根白檀木雕成,与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佛龛并称雍和宫“三绝”。宫内还藏有大量珍贵宗教文物。现北京地区重大的喇嘛教活动均在此举行。

雍正时确实曾有一件株连吕留良的曾静、张熙谋反案。这案是胤肚本人亲自处理的,他一反过去的常例,宽赦了此案的直接案犯,却极为残忍地惩治了与案情并无直接牵连的吕留良全家。这是一起残酷的文字狱。

当时,岳飞之后岳钟琪任川陕总督,有南海无业游民夏靓遣徒张倬致书岳钟琪,劝其反叛,为宋明复仇。然而岳钟琪不仅捕审了化名张倬的人,还将此事迅速上奏雍正。雍正得奏甚为重视,亲自御批了进一步诱骗张倬的办法。岳钟琪便设下圈套,张上当,说出了化名的秘密及反叛思想的根源。张倬曾到吕留良家看过其所著遗书,受其思想影响很大。吕留良,生于明末,为前明遗民,著述讲学多富民族思想,在浙东一带影响很大,极有声望。初以行医为业,郡守曾以隐逸为荐,吕却削发为僧以示不仕清廷。曾静、张熙案发时,吕留良已故世多年。然而雍正看来,吕的思想比曾、张的谋反更可怕,于是故作姿态,宽赦了主要案犯,而将吕留良等开棺戮尸,其子在世者亦被斩决,连其孙辈也不放过,均被遣发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此案了结之后,雍正还将曾静的供状与他的谕旨合刊为《大义觉迷录》一书,广布于世。其时,民间有传言说吕氏遗孤犹存。不久,连雍正本人也有所风闻,不得不亲下谕旨严加追问。

在传说及稗史中,吕四娘便是吕留良之后,在案发时侥幸逃脱,后学得武艺而混入宫中,最后终于致敌于死命,砍下了雍正的首级。

清世宗(1678-1735)即雍正帝,名爱新觉罗?胤肚。圣祖第四子。清代皇帝,年号雍正。1723-1735年在位。初封雍亲王。康熙末,得到隆科多等人帮助而夺得帝位。他采用高压手段对付诸位兄弟,贬斥康熙的亲信,加强君主集权。对外曾与沙俄订立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清代重要喇嘛教寺庙,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今名。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灵柩停放于此,后于永佑殿奉雍正帝影像,并改名神御殿,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院落五进,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碑亭、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木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匀称,体态雄伟。法轮殿是中路最大的殿宇,是僧人举行法会,诵经拜佛之所,其建筑采取“上藏下汉”式,殿内供铜制宗喀巴大师像,像后有五百罗汉山。整个建筑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错落。现有喇嘛住寺(宫),对外开放。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喇嘛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庙。位于安定门内雍和宫大街。原为清康熙第四子雍亲王胤祯的府邸。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占地百亩,有房舍一千余间。雍正三年(1725), 命名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庙,供蒙藏僧侣居住之用。二十二年, 重加修缮。寺前有乾隆帝所撰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合刻的《喇嘛说》石碑一座。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佛阁等。建筑雄伟庄严。宫内最高大的建筑为万佛阁, 内有一尊用直径三米的一棵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的大旃檀佛(即弥勒佛)立像。像高十八米,还有八米埋于地下,为世界罕见的艺术雕刻。还有喇嘛祖师宗喀巴铜像,高三丈余,姿态如生, 十分传神。像后是整体檀香木雕刻的罗汉山,上有用金、银、玉、铜等各种质料塑成的五百罗汉,是古代雕塑艺术精品。过去, 每年喇嘛化装举行驱鬼舞蹈会,颇具蒙藏佛教特色,北京居民称之为“雍和宫打鬼”。大量喇嘛教菩萨佛像,对宗教艺术研究均有很高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庙,位于城内东北角的安定门内,修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是康熙四子雍正皇帝(雍亲王)胤肚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命名为雍和宫,后改为喇嘛庙。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雍和宫、法轮殿、万佛阁等,两侧有配殿、楼、阁、亭、台等,建筑规模宏伟华丽。宫内有巨大的由檀香木精雕而成的弥勒佛,身高20余米,以及栩栩如生的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铜象,还有大量的罗汉雕像等,这些艺术珍品对宗教艺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雍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内雍和宫大街。

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为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改为行宫“雍和宫”。雍正驾崩后,清廷遵“凡先皇帝临御兴居之所,多尊为佛地”的惯例,雍和宫始有一部分殿堂作为清帝供祀祖先遗影的祭堂,大部分殿堂作为格鲁派喇嘛诵经的场所。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寺庙。此后,雍和宫成为清宫弘扬佛法,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地点,同时也是培养喇嘛的官方教育基地,寺内喇嘛最多时达500余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于雍和宫设金本巴瓶,凡蒙古及青海地方大活佛的转世灵童都须在雍和宫住持的主持下掣签产生。

整座寺院可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中路为七进院落,五进殿宇,东、西两路是配殿、配楼。寺前有乾隆皇帝所撰以汉、满、蒙、藏4种文字合刻的雍和宫改为寺庙的缘由。其建筑有三座精致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戒台楼、班禅楼。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4民族的特色。

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同时还有大量珍贵文物陈设其中,其中以“木雕三绝”最为著名,即紫檀木雕刻,金、银、铜、铁、锡制作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的精雕佛龛;万福阁内,已收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18米高的檀香木大佛。

雍和宫

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为清世宗雍正即位前的府邸,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嘛庙。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既是宗教艺术性质的博物馆,也是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除供人们参观游览外,还是研究了解藏传佛教特点和蒙、藏僧人日常生活的文物保护重点。雍和宫内有大量珍贵佛像以及与藏传佛教有关的佛经、佛画和法物、法器。宫内现有馆藏文物3900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宫址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