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铜之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青铜之冠分类:【传统文化】 秦始皇陵陪葬的两乘彩绘青铜车马,铸造精致,比例准确,工艺复杂,造型逼真,色彩绚美,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已登青铜铸造的峰巅,堪称“青铜之冠”、冶铸奇迹,实属稀世罕见的祖国文化珍宝。 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十分先进,技术难度极大。它运用铸接、焊接、镶嵌、套接、扦接、活铰连接、子母扣接、销钉固定等多种方法,将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零部件灵巧完美地组装成一组大型青铜艺术群雕。据修复专家统计,仅青铜安车的各种接口就达3962处,其中活性接口3171处,铸接、焊接、套接的接口有609处,带纹接口182处,各个部件连接点的交接关系都显示得一清二楚。 ① 铜车马埋在填土中达2000余年,修复时居然绝大部分接口都牢固如初,仅有个别接口未套结实。铜车马证明,秦代工匠已掌握了先进的缸套技术。例如在车辐与毂的铸接上,秦代铸造专家利用青铜热膨胀系数大的特点,先加热车毂,毂槽膨胀到大于车辐榫头时,立刻将辐榫插入毂槽内,待冷却后,车辐与车毂就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出土后发现只有两根车轮辐条松动。对于铜车马的金属冶铸加工,即使现代的焊接专家也不得不由衷地称赞其结构复杂,设计科学,同现代工程结构相类似。 铸造出薄如纸、细如丝的青铜部件,是铜车马制造工艺中最为惊人的绝活。高车的圆形伞盖直径为1.22米,椭圆形的安车顶篷长1.78米,宽1.295米,两乘铜车篷盖厚度均为2―4毫米,面积则均在2平方米左右。要浇铸如此轻薄宽阔的青铜器物,必须有极为丰富的铸造经验和高超的工艺技巧才行。青铜液体必须保持均匀的流动性和相应的温度及压力,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8匹铜马头部的缨络用铜丝来表现,丝丝如缕,令人叹绝。车盖马缨的铸造。充分证明了秦代青铜冶铸达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它如铜车伞盖的骨架、弓?的铸造,各种各样的精美车具,马具的制作以及铜车马的零部件合成总装等,无不反映了秦文化的物质载体青铜器制造技术的辉煌成就。 秦代技术人员对青铜器内含的化学元素的认识和比例搭配关系的把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工匠们根据不同零部件的性能要求,调整青铜内部铜、锡、铅三个基本化学元素的份额比例,从而铸造出强度相宜的器物。例如,铜车掌专门承重,硬度最强,其含锡量达20%;?绳、辔索十分柔软,韧度高,其内含锡仅为6%。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万件实战用青铜兵器的合金比例亦极为合理,如其中几十把青铜宝剑的化学成份比例为:锡21.38%,铅2.18%,此外主要是铜。而成千上万的铜镞含锡量只有铜剑的一半。秦俑坑的铜剑身长约90余厘米,刃薄坚硬,锋利无比。青铜高车立姿御官俑身后佩带的长剑为60厘米,若以它的倍数放大,则秦剑最长可达120厘米。 秦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器物制造,已经提出了某种程度的标准化要求,秦律对此作有明确的规定。这一点,本卷第四章第三节讲秦兵器制造技术时已作过论述。铜车马零部件的制造,就是依照秦律规定进行的,它们具有相当严格的规范性和互换性。秦标准化意识的出现,反映了秦政府对实用技术的高度重视和秦技术文化的繁荣。秦陵出土的铜车马也使用了防锈技术,至今其表面磨蚀深度仍在1000A°(IA°=10 -8 cm)以下,保持着较好的机械性能。 做为一组精美的青铜群雕,铜车马的造型艺术水准显然超过了一冢之隔的秦俑陪葬坑内的陶俑陶马和木质战车。如果说由众多普通工匠大规模集体协作完成的近八千件兵马俑中尚可发现个别制作粗糙、神韵不足、造型呆板的作品的话,那么,出自人数不多的优秀工匠和制作专家之手的两乘彩绘铜车马则完全是超水平的上乘精品。以青铜御官俑和拉车铜马的形象塑造为例,高车御官俑佩剑挺立,驾车自如,神色庄严而自信,充满了皇帝御者的豪迈气慨。安车御官俑面容秀美,丰盈可爱,从其由衷的微笑中决不会看出悲剧情感的逸露,它们是深受皇帝重用和恩宠的忠臣,内心充实而欣悦。御官俑驾车的双手塑造得尤为生动,逼真,两个御官俑都是双手平伸半握拳,作执辔状,拇指与食指略分,其余手指合拢抓辔,手的关节、肌肉、指甲都极为真实地表现出来。御官俑双卷尾?冠下面的头发及唇上的短须,刻划得十分细腻。从御官俑驾车的姿式看,两辆铜车应处在行进之中。八匹铜马均是骠悍力健的六岁口马,马身浑圆修长,四腿短粗有力,胸肌宽阔发达,两耳机敏前耸,双目圆睁如铃,马口微张嘶呜,鼻孔展动呼吸,似奔欲走,亦动亦静。从体形特点分析,铜马与秦俑坑的陶马应属同种,但铜马比陶质军马显得更加肥壮、温顺。这可能是因为皇家驭马饲养标准高、驯调时间久的缘故吧! 与兵马陶俑一样,铜车马的表面绘有一层厚实的彩色颜料。在我国已经出土的青铜器中,极少发现有彩绘铜器者。秦人对色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需求,偏好彩绘是秦人的天性和传统。例如,早在战国时代,秦人就在王宫的南北?廊内创造出壁画艺术。秦代文物多以丰富的色调见长,兵马俑与铜车马尤为突出。铜车马的彩绘颜色有朱红、粉红、绿、粉绿、翠绿、深蓝、天蓝、褐、黑、白等种类,皆为天然矿物质颜料,与兵马俑彩绘颜料相同。不过铜车马使用的颜色比较集中,主要敷用蓝、绿、白三色,尤以白色为多。白色是铜车马的主色调,八匹铜马全部是白色骏马,马脊用粗墨线勾画,马口、鼻孔为粉红色。御官俑的皮肤表现为粉红色,头发是蓝黑色,长襦为镶有白色衣领和袖缘的天蓝色。安车铜俑腰佩的短剑剑鞘和剑柄绘满了精美的图案花纹,并以彩绘条状交结纹显示剑鞘剑柄外边所缠绕的丝绦。 两乘青铜车的舆箱内外也以白色为基本色调。在白色的底衬下,用蓝、绿、黄三种主要颜色描绘出各种各样、对比鲜明的菱花纹、几何纹以及变相的夔龙纹、夔凤纹、流云纹等图案。菱形花纹是秦代文物中非常普遍的代表图案,可被视为秦代花纹的典型。咸阳3号秦宫遗址壁画,陶质兵俑甲衣纹式、各种秦代器物瓦当及铜车舆箱都大量采用了菱花纹。与秀丽多变的菱花纹相比,变体夔纹则显得神秘而凝重,夔纹源于殷商王器,在春秋时代秦早期铜器中经常出现夔龙、夔凤纹,战国时代秦后期器物则罕有夔纹出现。与铜车马独辕双轮形制的殷周遗风相对应,在铜车马的舆箱上亦再现了传统秦器上的变体夔龙、夔凤纹饰。这种如大朵流云般的变体夔纹表达了一种“皇权神授”的神秘主义政治宗教文化观念。 比起陶质兵马俑彩绘,铜车马的彩绘难度较大。为了便于在青铜质地上着色,秦代工匠首先在铜车马表面均匀涂一层天然胶,然后再平涂敷色,勾描彩绘。和兵马俑彩绘特点相类似,铜车马的彩绘也采取了铸、绘结合、以绘补铸的原则。浓厚鲜艳的彩绘不仅遮掩了冶铸纹痕,简化了青铜铸件的表现(如跽坐御官俑所佩短剑剑身仅以彩绘虚示),而且减缓了青铜氧化过程,并使得铜车马华采四溢,金碧辉煌。铜车马的绚丽彩绘一举数得,起到遮痕、省铸、防锈、溢美四大积极作用。以白色为基调的两乘铜车马应当是蔡邕《独断》所云天子“五色立车”“五色安车”中的白色立车、白色安车。秦代尚黑,白色代表西方。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乘坐白色安车,返回西方。白色铜车马亦体现了秦始皇极力推崇的阴阳五行思想。青铜车马的问世,为《史记》所载秦始皇收天下兵器,冶铸12座高大的“嬉杼金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从秦始皇陵青铜车马的单辕双轮车制结构、驷马系驾方法、彩绘变体夔纹中所反映出的秦文化某些特征,是颇值得思索、耐人寻味的问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