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了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魏了翁

分类:【文化精萃】

南宋理学家、心学家。字华父,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开禧二年(1206)知嘉定府。次年,韩?胄被杀,史弥远擅权。他不满时政,力辞召命,居白鹤山以讲授为业。嘉定(1208―1224)时,历知汉州、眉州,为潼川路提刑兼提举常平事等,关心民间疾苦,不避权贵,深得民心。十五年(1222)为兵部郎中,后改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理宗赵昀即位,论事直言不讳,被劾降职,居住靖州。绍定四年(1231)复职。次年,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任职期间筑城修武,大兴学校。曾上奏论述时政十弊,召还,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请明君子小人之辨,以为进退人物之本。后擢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并任江淮督府。旋改资政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为福建安抚使。一生致力改变社会风气,矫正士习。《宋史》有传。在哲学上,先推尊理学,后倾心心学。曾奏请为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定爵赐谥,表彰他们开创理学之功。起初学习张?、朱熹学说,崇尚理学。后来钻研儒家六经,力主心学,与陆九渊思想相接近。认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常使此心明白洞达,观感而无所惑”。斥责道家学说,主张“虚无,道之害也”。反对佛、道“无欲”之说。颤长儒家经学,多有所获。提倡细读经书原著,学习不应承袭前人,贵在自得,“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其对读书的认识和方法,颇有见地。主要著作有《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等。

南宋理学家、经学家。字华父,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授佥署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召为国子正。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今四川乐山)。累官至权工部侍郎。史弥远专政,降三官居靖州。史弥远死,以权吏部尚书还朝。官至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师事朱熹,与辅广交游。庆元党禁弛禁后,他力倡理学,建议追谥周敦颐、张载、二程,表彰他们开创理学的贡献,与真德秀同为南宋后期弘扬理学的代表人物,时称“真魏”。以气为宇宙本源。认为宇宙之间,气之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在人则阳魂为神,阴魄为鬼,二气合则魂聚魄凝而生,离则魂升为神魄降为鬼。又说天地不可量,古今不可度,客观世界无始无终。人生虽寿不过百年,但心具有范围天地、出入古今、错综人物,贯通幽明的作用,对人的意识所能达到成就有充分理解,并进而提出“天只在此心”,“天地是我去做”的具有心学倾向的命题。故在方法论上,他强调“致知”、“明明德”;而罕言“格物穷理”,认为学问之功只“求其本心”,不必外求。主张细读经典原著,认为不亲自涉历,终见得不解。读书不可无注,但注文不可尽从,学贵“自得”。他发展朱熹的实学一面,主张经世致用之学,认为道器不相离,体用不相分。并推崇象数学,以体用不二之说来说明理与象数的关系。认为儒家圣人提倡寡欲,不主无欲,反对佛老无欲之说。长于经学,著有《九经要义》,今存《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春秋左传》诸要义,还著有《学医随笔》、《正朔考》、《古今考》、《鹤山大全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