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性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人性论renxinglun离开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去解释人都具有的不变的共同本性的一种学说。其特点是用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代替人的阶级性。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这都是脱离开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解释人性问题。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一切人的“本性”,或者,把社会的人看成单纯生物学上的人,把饮食、男女婚配等自然性质看成是普遍的人性,这种离开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去看人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资产阶级人性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人性论也就失去了反封建的作用,完全成了资产阶级麻痹劳动人民和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人性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著。写于1734—1737年间,1739—1740年间分册出版。共3卷。第1卷“论知性”,阐述他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怀疑(不可知论)哲学及宗教观;第2卷“论情感”,论述其人性观,认为“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第3卷“道德学”,提出他的个人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与理性无关,知觉上的快乐与痛苦是衡量善恶的标准。本书第1、第3卷后来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论》(1748年)和《道德原理研究》(1751年)出版。本书是休谟哲学基本思想形成的标志。 人性论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学说。中国古代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等。均试图考察人所共有的原始本性,从而寻找出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及其差别的原因,但都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历史演变特征。参见“伦理学”中的“人性论”。 人性论英国休谟著。1739—1740年分册出版,共3卷。伦理思想主要见于第二、三卷。休谟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非理性,人性是自私的,不过同情也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道德和政治的基础就是人的自私心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同情感。 人性论又称“人性观”。关于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看法和相应的学说。在人性问题上的探究和辩争主要集中在人性根源和人性善恶上。或认为人性根源于超人类力量或是人本身固有的自然本能、自我意识;或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或人性有善有恶;都是超越具体社会关系,从人有抽象的共同本性出发说明问题,是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人性作为人区别于他物的特有规定性,从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人的关系和活动来寻找答案,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包括三层相互联系的涵义:1.人性由社会关系决定,并且是一切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2.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性不同,不存在抽象共同的人性;3.人性善恶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接受教育和自身实践而逐步形成,没有先天的善恶。 人性论(一)指关于解释人类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专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普遍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三品说等。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性论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它是以提倡个性解放为内容的。它的特点是不用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在反对宗教神学、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革命过程中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超阶级的人性论就成为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宣扬阶级调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欺骗和麻痹人民群众的武器之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性或本质,总是各种现实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体现了当时各种现实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社会性是人的共同本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因而撇开阶级性解释人性或把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都不能正确解释人的本质。同时人性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并且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通过教育和自我锻炼而逐步形成的,人性善恶是后天形成的。(二)著作名。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著。共三卷,第一卷《论知性》和第二卷《论情感》于19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940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80年有中译本。休谟在此书第一卷中论述知性问题,提出了他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第二、三卷集中论述了他的人性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不是理性。因为理性只是依据“是”或“不是”来进行判断,没有主动性,不能产生或者制止行为。道德只可能来自情感,因为道德判断是依据“应该”或者“不应该”来进行的,应根据给人以快乐还是痛苦来判断道德上的善与恶。善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而恶的本质就在于给人痛苦。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决定人是自私的,但人性中还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情感即同情感。他说:“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人性论》,第620页)按其同情原则和联想原则,把他人的苦乐视为自己的苦乐,从而产生出利他的情感。但利他人或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品质之所以是一种美德,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它们引起了个人快乐的情感,这是一种以个人苦乐为道德标准的功利理论。休谟的《人性论》以及由《人性论》改写而成的《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对近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人性论一般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而超历史时代解释人的所谓共同人性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有所谓的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三品说等,这些都是离开人的具体历史时代的社会性而抽象地猜测或说明某种人的共同属性。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种人性论成为当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以 “人性”反对“神性”、以 “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人完全有权按人的自然本性行事,反对封建道德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等,这些都为反宗教反封建制度斗争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但是,这种人性论离开当时社会关系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本质而抽象地提倡人的“自然权利”,因此,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从宗教和封建贵族那里争得权利提出来的,是把资产阶级的“个性” 冒充为普遍的“人性”。当资产阶级争得统治权和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后,这种人性论则成为麻痹和反对无产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后,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又用这种人性论、所谓“人权”等攻击、诬蔑社会主义制度。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要提倡或鼓吹某种普通的“人性”,只不过是一种阶级斗争的手段,亦即掩盖其真实的阶级利益和目的。 《人性论》18世纪英国经验哲学家休谟的第1部主要哲学著作。写作于1732~1736年,出版于1739~1745年。全书共分《论理智》、《论情感》、《道德学》3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