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仪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中国历代王朝宫廷均设有仪卫,并制定严密的仪卫制度,其目的在于“总以谨出入之防,严尊卑之分。慎重则尊严,尊严则整肃,是故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仪卫之制渊源甚早,据《周礼》记载,先秦王朝即有,“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至秦汉时代,凡宫廷朝会,则卫官陈设车骑,张悬旗帜。隋、唐王朝设置卫尉卿,专门掌管仪仗帐幕之事。凡天子出入,皆设车驾次第,称之为“卤簿”,唐王朝四品官以上皆给卤簿,各有等差。宋王朝沿遵唐制,设置卫尉,其手下有左、右金吾卫司; 左、右金吾仗司; 六军仪仗司,负责清道、徼巡、排列、奉引仪仗等事宜。元代王朝改置为拱卫司,总领 “控鹤户”,供仪卫之需。至明王朝,“明初诏礼官,卤簿弥文,务从省节,以示尚质去奢之意。凡正旦、冬至、圣节、朝会及册拜、接见蕃臣,仪鸾司陈设仪仗。而中宫、东宫、亲王皆有仪仗之制。后或随时增饰,要以洪武创制为准则焉”。可见历代仪卫制度虽有沿革异同,但其实质始终未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