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37 俑

俑是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陶制,或铜铸、石雕。俑作为古代墓葬中的陪葬品,显然是封建迷信思想支配下的产物,也是统治阶级借以显示他们的权势和享乐生活的需要而制作。但俑对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服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雕塑艺术水平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亦称“象人”,即偶人。用木制的称桐人。古代用以随葬。《玉篇·人部》: “俑,偶人也。” 《广韵·肿韵》:“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礼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俑一般用木制或陶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墓中,形体较小。秦始皇陵发现大批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等高同大。汉代以俑随葬的习俗极为普遍。形象生动,多姿多态。北魏以后,陶俑的组合日趋固定,大致可分为镇墓俑、仪仗俑及家内奴仆俑三类。唐代又出现了色彩绚丽的三彩陶俑。宋代以后,因纸冥器流行,木俑或陶俑在一般墓中逐渐减少,但元明时期一些较大的墓葬中仍有随葬陶俑者。

明器之一。即古代丧葬中用以随葬的偶人。《礼记·檀弓下》载: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注: “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作为随葬品的俑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它是人殉制度演变的产物。据研究,最早的俑大约是用茅草扎束成人形,故称“刍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俑殉葬的礼俗开始流行。

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一般为木、陶制,也有石雕、铅铸的。东周墓中出现,汉至唐代盛行,宋以后渐少。多为奴仆、武士、仪仗、乐舞伎等。由此可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体态和雕刻艺术水平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