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 借代辞格的一种,对称代替、代称、换喻或提喻。不直说要表述的某人或事物的本名,而借用与该人或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人或事物去代替。有旁借与对代两种。前者通常借事物本身所呈现的某一形象或某一关系来表现。如“……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晁错《论贵粟疏》)。后者则借事物间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相代。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借代jiedai修辞学术语。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叫作借代。 在用借代修辞格时,被借代的人或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称为借体。根据本体与借体的关系,借代可分10种。1.以具体代抽象。例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以“落日”代落日的余晖。2.以抽象代具体。例如: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以“正义”代正义的人。3.以部分代全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鲁迅《一件小事》)以“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书。4.以全体代部分。例如: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左传·文公十三年》)“人”指人中一部分的有识之士。5.以特殊代一般。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替象李公朴一样的广大爱国民主人士。6.以一般代特殊。例如:“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吼声,象春雷划破河边的夜空。(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红军”代红军战士。7.以特征代本体。例如:阿义可怜——疯话,简直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以人的外貌特征代人。8.以材料代本体。例如: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口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鲁迅《头发的故事》)借“洋布”代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五色旗。9.以处所代本体。例如: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四海之内代四海之内的人。10.以结果代原因。例如: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鲁迅《人生识字胡涂始》)以“腋下出汗”代困窘着急。除以上10种以外,还有“以工具代本体”、“以重量代本体”、“以作者代本体”、“以产地代本体”等。总之,只要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都可以作借体,构成借代格。 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语言富于变化,简洁精练,生动形象;有时能增强褒贬色彩。运用借代,要抓住人或事物的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如果借体和本体的关系不为人们所熟悉,应该在上下文有个明确的交代。有些借代含有幽默、讽刺意味,不宜用在庄重、严肃的场合。 借代与借喻都是本体事物不出现,借另一事物代替本体事物。但它们在性质和作用上各有特点。借喻着重在“喻”,借代着重在“代”。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凭恰似点而结合,两者关系是虚性的。借代的本体与借体,凭一定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以结合,两者关系是现实的实际的。 借代Jiedai修辞学术语。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而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称说的修辞格,叫做借代。客观事物间的种种关系是借代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依据借代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把借代分为对代和旁代两大类:1.对代,即借代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有对应的关系。其中又有若干小类。其一,部分和全体相代。例如: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以船的一部分 “帆”来代船。其二,具体与抽象相代。例如: 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是以具体的“骨头”代抽象的 “性格、节操”。其三,个别与一般相代。例如: ❸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尧、舜是人所公认的圣人贤君,这里以尧舜泛指圣明之人。其四,以结果代原因。例如: ❹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鲁迅 《人生识字胡涂始》) 这是以结果“腋下出汗”代原因困窘着急。2. 旁代,即用以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原本没有对应的关系。旁代也可分为若干小类。其一,以特征代本体。例如: 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古人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故用以代老人;孩童垂下来的头发为垂髫,用以代小孩。其二,以质料代本体。例如: ❻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 吩咐道, “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鲁迅 《头发的故事》) 这里以 “洋布”代北洋军阀政府的 “国旗”。其三,以处所代本体。例如: 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 这里代指西域的敌人。由于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因此借代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除以上各种之外,还有以工具代本体,以官职代人名,以制作者、产地代本体等等。总之,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都可用以代称本体。借代的修辞效果也是复杂的,有的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有的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 具有形象性; 有时又含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运用借代时应该注意,用来代替称说的事物必须足以代表被借代的本体事物, 某些借代的真正所指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社会背景才能够理解正确。借代和借喻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本体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借另一事物代替本体事物。但是二者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借喻的客观基础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而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两种事物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现实的。如用 “花朵”喻“儿童”,二者除某一相似点之外不存在任何关系;但以“洋布”代“国旗”, 洋布并不像国旗, 而国旗是以洋布为质料的。
借代Jiedai修辞格之一。它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只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关的方法来代替原来的人或事物,原来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不出现。借代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❶用特征代本体:“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老孙头看老田头也愿意调换, 也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他……’” ❷用部分代整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❸用作者、产地、材料、工具以及标记代整体:“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❹用职务、所在地、出生或任职过的地名代本体: “赤道雕弓能射虎, 椰林匕首敢屠龙。” ❺用标记、牌号代本体:“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❻用具体代抽象: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❼用专名代泛称:“在我们的队伍里,在各条战线上,必将出现千百万个雷锋。”使用借代,一可把话说得鲜明形象,二可以把话说得犀利而风趣,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 借代辞格之一,也称“代替”“代称”“换名”。借用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修辞效果,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显得富于变化。如:“胖子说:‘我是保温瓶厂的,你就叫我胖子吧,从年轻时人们就这么叫我,一直叫到如今。长胡须是工商银行的,轮椅是益民食品六厂的,就是生产鲜桃汁夹心糖的那个厂。’”(李云良《牌友》)这里所说的“胖子”“长胡须”、“轮椅”都是作品中主人公的“牌友”:“胖子”是由于长得胖,“长胡须”是因为留着长胡须,而“轮椅”则是因工伤失去了双腿而坐上了轮椅。这些借体与本体的关系在文中都已作过交代,这里直呼借体,既简洁、形象,又富有生活气息。运用借代,除了注意在上下文中对本体有明确交代外,还要求借体和本体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如果两者不相关,就不能构成借代。借代还要求借体必须具有代表性如借特征代本体,特征必须是突出的;借工具代本体,工具必须是主要的;借材料代本体,材料必须是典型的。辨认借代时,应注意:它与借喻有相同之处——本体都不出现。但是,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点,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实在的联系。借代的构成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密切关系,如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伴随物和主体的关系等。在结构形式上,借喻是“以乙喻甲”,一般可以转换成“甲像乙”的明喻形式;借代是“以乙代甲”,不能转换成明喻的形式。 借代修辞格的一种。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本名,而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旌旗”代军队。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跟它有直接关系的事物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它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引起人们的联想,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使语言更加具体形象,丰富多彩。方式很多,较常见的有: ❶以专名代通名。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❷以具体代抽象。如“乘醉萧鼓,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❸以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❹以特征代本体。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❺以定数代不定数。如“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鲁迅《药》) ❻以质料、工具互代。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借代又称“代称”、“代用、。这是一种曲婉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指借用有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取代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例如不说“过了三年(或三岁)”,而说“过了三冬(或三秋、三春等)”。借代的方式极多,主要有五种。 一、以某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来代替某人或事物,例如《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时,“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借那些权贵者饮食上的特点来指代权贵者。古文中常用“布衣”、“短褐”、“儒冠”等借代平民或文人,用“长缨”、“高冕”、“衣冠”等借代权贵或贵人。 二、借用事物的原料、质地、产地或制作者等来指代事物名称。例如用“杜康”(传说中的造酒者)代酒,用“丹青”(颜料)代绘画等。《孟子·滕文公篇》:“许自釜甑爨,以铁耕乎?”借“铁”代“犁”。又如《后汉书·冯衍传》有“怀金垂紫”,“怀金”即怀中揣印,借“金”代“印”。这种取代,又称“以质代物”。 三、借全局代局部(借面代点)或借局部代全局(借点代面),或称“以大代小”或“以小代大”。前者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叔孙昭子曰:‘然则戴、桓也。汰侈无礼已甚,乱所在也。’”文中“戴”、“桓”为二族名,借来代“华氏”、“向氏”,族大氏小,以大代小。又《孟子·滕文公下》“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又《孟子·梁惠王上篇》梁惠王议论魏国时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当时韩、魏、赵三国合称“三晋”,这里以晋代魏,是借全局代局部。后者最为常见,如《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借“三冬”代“三载”、“三年”,是以小代大。又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为天子宗庙,秦祀七代祖先。这里是借代“国家”。 四、借官名(公名)或泛指(通名)代私名,或者以私名代官名(公名)或泛指(通名)。如宋司马光《赤壁之战》“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刘备作过“豫州牧”(地方官名),鲁肃以“豫州”代刘备。后者如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尾生”为传说中宁为大水淹死也不失信的人,文中借私名代泛指(即“重然诺的守信用者”)。又如《左传·哀公十六年》记白公胜本以郑人为仇敌,说“郑人在此,仇不远矣”,比子西为郑人,说“郑人在此”如说“仇敌在此也”。 五、借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借代。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蚡辩有口”,这里“口”借代“善辩的口才”。 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重在“代替”,不存在以甲比乙的关系,后者重在“比喻”,存在着明显的以甲比乙的比喻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