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傩nuo

古代腊月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难”,“傩”本字。傩祭活动通过歌舞进行。傩大体可分为四大类: 乡人傩(百姓傩)、军傩、大傩、寺院傩。《后汉书·礼仪志》 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宂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其间,中黄门倡,侲子和。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火炬。送疫出端门。再传火炬出宫,最后弃洛水中。这种仪式在民间也很流行。唯敦煌地区的大傩仪式时间为农历除夕之夜,方相氏四人变成五道将军一人,夜叉、敕使若干人。傩词均为自撰新词,称儿郎伟。在歌唱儿郎伟时,有音乐间奏。

036 傩

一种戴假面的驱鬼舞。周朝设傩祭官,称方相士。《周礼·夏官》:“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傩舞渊远流长,至今仍可以从中国民俗舞蹈、寺院舞蹈、地方戏曲中看到它的遗留。

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乐舞。源于 “巫”、“觋”等宗教人士的驱鬼活动。到周代,遂演变为宫廷乐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大司乐下属的中士负责。每年腊月初,宫廷和民间都要举行驱除厉鬼、瘟疫的仪式,由扮演傩神的巫师,“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边舞边唱,以行驱鬼、逐疫之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楚、徐等地。汉以后,则遍及于陕西、山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至唐代,宫廷中所行“傩”舞的规模已极为壮观。除上述四傩神作驱逐之状外,另有十二人, 手执长鞭, 分别扮演甲作 (食𣧑者)、 胇胃 (食虎者)、腾简 (食不祥者)、揽诸 (食咎者) 等神。又有儿童五百人,皆戴面具,穿朱衣,以扮 “侲子”,共戏于皇宫内之紫宸殿前。大张宫悬乐,盛摆宴席。君臣百官及其家眷,京城百姓等,都聚观之以为乐。其风习一直延续到近代。此外,民间流行的多种戏曲、歌舞中,亦掺有 “傩”舞乐的成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