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3.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6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6年)

在牧区一味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割“资本主义尾巴”,收缴农牧民“自留畜”;取消生产责任制,实行“阶级工分”、“政治工分”,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加上草畜矛盾突出,缺草问题严重,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70年、1972年、1975年全省牲畜总数分别下降8.7%、1.1%和5.9%,出现了1970年、1975年两次较大的马鞍形起伏。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之后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牧区干部、群众对“左”的那一套逐步认识,逐渐厌恶和抵制,坚持进行正常性的劳动生产,全省畜牧业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牲畜总头数,1973年首次突破2000万头(只),1975年下降为1 958.34万头(只),比1965年的1 493.06万头(只),增加465.28万头(只);畜牧业产值, “三五”时期年均增长5.41%,“四五”时期年均增长7.46%。
这一时期,绵羊改良和畜疫防治工作仍在坚持进行。1972年4月至1974年7月,曾先后在海晏县、门源马场、三角城种羊场召开了全省家畜改良会议、马匹育种工作会议和细毛羊育种工作会议,促进了家畜改良工作。1975年9月,召开全省牧区学大寨会议之后,推广茶卡公社牧业学大寨的经验,在牧区开展“牧业学大寨”运动,掀起了兴修水利、人工种植、围建“草库伦”和灭鼠虫害的草原建设热潮。到1979年,牧区共围建各类型的草库伦73.33万公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