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3.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6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6年)在牧区一味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割“资本主义尾巴”,收缴农牧民“自留畜”;取消生产责任制,实行“阶级工分”、“政治工分”,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加上草畜矛盾突出,缺草问题严重,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70年、1972年、1975年全省牲畜总数分别下降8.7%、1.1%和5.9%,出现了1970年、1975年两次较大的马鞍形起伏。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之后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牧区干部、群众对“左”的那一套逐步认识,逐渐厌恶和抵制,坚持进行正常性的劳动生产,全省畜牧业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牲畜总头数,1973年首次突破2000万头(只),1975年下降为1 958.34万头(只),比1965年的1 493.06万头(只),增加465.28万头(只);畜牧业产值, “三五”时期年均增长5.41%,“四五”时期年均增长7.46%。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