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8 元宵汉族的节令食品,又称“汤团”。以核桃仁、白糖等或以火腿、豆沙、枣泥等等为馅。将馅制成小方块,洒上水在糯米粉上滚动,遍粘米粉,直至核桃大的圆团,食时用水煮或油炸。正月十五日定要吃元宵,因此叫元宵节。 171 元宵见18128条。 元宵元宵节的应时食品。古称“浮圆子”、“米圆子”。又叫“汤圆”、“汤”。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习俗始见于宋,周必大《平园续稿》道: “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称四韵。” 宋时的 “浮圆子”,因粉制之圆子,熟即上浮而得名。又,当时的“糕”,分大小两种,大而干蒸者为,小而汤煮者为圆。 水煮的小糕, 因此便叫 “汤圆”或“汤”。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的“节食所尚,则乳糖浮圆子、澄沙子”便是所指。后因浮圆子是元宵节的节日食品,遂呼为元宵。元宵的制作分两种,一是实心的,不带馅;一种为带馅的,荤、素、咸、甜、酸、辣皆宜。元宵的鼻祖是“实心丸子”,汤煮、油炸、蒸食皆可。后为增其滋味才出现带馅汤圆。汤圆,因各地制法不同,风味各异,以宁波汤圆,四川成都的“赖汤圆”、“郭汤圆”,以及泉州的水磨汤圆最为著名。汤圆除食用之外,还有求婚以示心愿、馈赠以祝他人团聚康乐、饯行以示早日团圆、荐祖以示亡灵与活着的人共度良宵佳节的用途。 元宵中国传统节名,即正月十五“上元节”。同时又是汤圆的异名。上元节是如何演变成元宵节的呢?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名叫元宵,不仅貌美而且内秀,常年深居宫中不能与家人团圆,思念之极,痛苦万分。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听说后,决意要帮助元宵实现愿望。他想出了办法,谎称天上的火神奉天帝之命将要火烧长安城,同时又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说是火神最喜欢吃汤圆,正月十五日夜可让宫女做汤圆上供,并命京城臣民家家户户都来做汤圆和张挂红灯。十六日夜要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焰火,还建议皇帝后妃、文武百官出宫观灯,杂在人群中以 “消灾避祸”。后来果然这么做了,元宵于是有了与家人相见的机会。从此,做汤圆、挂红灯便成为上元节的主要节目。诚然,传说不是信史,因为灯笼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这一传说反映出元宵节的演变和形成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 元宵即浮圆子、或称汤圆。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这天晚膳中有汤圆一品,元宵即取上元节宵夜之义。这天月亮正圆,元宵形如月,故又有圆宵之称。宋代即有上元节吃元宵之俗,明清宫内也兴此俗。明宫中元宵,用糯米、细面制成皮子,再包以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煮熟,如核桃般大。清宫元宵有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以白糖、核桃、桂花、芝麻、山楂、豆沙、枣泥、水晶制馅;咸味可荤可素,或将肉斩细单包,或配以素菜合包。清代皇帝于上元节筵宴宗室于乾清宫、各少数民族首领于正大光明殿,席上有元宵。乾隆帝曾有元宵诗咏之。另外,清宫于元宵节前后三日也例吃元宵; 同时,皇帝在早膳后,亲自于神祖前上供元宵。其中 “八宝元宵” 即是佼佼者,系用羊肉、白面、鸡子、山药、糟姜、胡萝卜、三色弹儿和瓜韭等八样原料制成。这种元宵也为民间所仿行,文学家孔尚任有诗云: “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元宵之俗一直沿袭至今。 元宵又称“圆子”。中国传统食品之一。以粘性谷物为原料制成。原为民间的元宵节应节食品,取“团团如月”之意,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有关。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清晨开门,各家各户燃放鞭炮,与春节“开财门”无异。元宵节要吃元宵,寓意一家团圆和睦、康乐幸福。晚餐备有各种佳肴,非常丰盛,可与春节的“团年饭”相媲美。是夕,张灯结彩,即使空房亦燃灯火,谓之照虚耗。湘南一带有元宵节女客回娘家团圆的风俗。晚间,农村舞狮舞龙,热闹非凡; 县城举办灯会,装演夜故事,男女老幼,倾城出游。清光绪初年最盛,沿袭至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