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公爵位名。宰执官的代称。始于商周时期,历代沿置爵位有五,公为第一。《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清史稿·职官志》“公、侯、伯,超品; 子,正一品; 男,正二品。”《周礼·曲礼》:“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 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 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 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 于其国曰君。” 陈洁注: “司徒以下五官之长者,天子之三公也。伯者,长大之名,三公无异职,即六卿中三人兼之; 任左右之职,谓之相; 九命而作伯,则分主畿外诸侯。” 公❶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的通称。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等。 公❶旧时对丈夫之父的称谓。如:公婆。 公中国古代对男性的一种尊称。通用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可用于对长辈、平辈甚至于晚辈的称呼中。对长辈,在著名寓言《愚公移山》中,所谓“愚公”就是指一位顽强而有毅力的长者;对于平辈,通常称作诸公;对于晚辈,汉代晁错之父亲在劝其放弃削藩之议失败后曾言“公为政用事……,吾去公归矣;”尊者对于卑者,则可见于《汉书·韩信传》:“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以上几例充分说明,“公”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泛指一切辈份的男性。这一称呼,至今广泛使用于口头语和书面语中。 公爵位名。《礼记·王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后世相沿,多以分为王以下最高的爵号。汉代仅有王、侯两级,其他均废除。至魏晋始恢复五等。唐宋之制有国公、郡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之等级,所食之邑自3000户至1500户不等,然而仅为虚名。须食实封方有物质待遇。明代仅封至侯、伯为止。清代除皇室以外,封王者绝少,一般以公爵为最高爵位,有一、二、三等之别,各赐以美名,如澄海公、嘉勇公等。外戚则一概称承恩公。 公有多种含义。在伦理学中主要指公共利益。与“私”相对。《新书·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墨子·尚贤上》:“举公义,辟私怨。”在中国伦理史上,“公”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德。但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所谓“公”,主要是指剥削阶级的整体利益,他们提倡和宣扬公,归根结底是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的。在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中,“公”是指社会整体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公敬辞,对男人的尊称。《尺牍新钞·杜濬答某公书》:“辱示云云,殊为可异,愿公胜之以静,而辨之以默。且仆尝有言,自古小人之祸,君子激之;君子之名,小人成之。至于成君子之名业受小人之祸,天下事因之破坏者,不少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