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孙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经学家。字季,菑川(今山东寿光南)薛人。少为狱吏,年过四十始治《春秋公羊传》。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因其熟习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举贤良对策》)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杂以阴阳五行之学,形成神学式的理论体系。创天人感应之说,以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君,认为天制造了人类,人类为天的副本。天对万物实行主宰,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和符瑞、灾异对万物和人类社会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君主是代天行事,须以天意为行为准则。君臣、父子、夫妻之纲常,均出自天意,不可更变。“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的认识只在于与天意相符合,唯圣人方能洞见天意。“名”本出于天意的安排,又是明辨是非的标准。另有以“三纲五常”为封建伦理的观点,并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宣扬“黑、白、赤”三统的历史循环论,否认社会的发展。政治上反对兼并,主张限民占田。对社会中贫富不均、土地多寡悬殊等现象有所认识和揭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以利于政治统治。著作存《董子文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参见“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教育”、“人口学”中的“董仲舒”。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大臣。菑川(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人。字季。少曾为狱吏。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不合意,免归。元光中复举为贤良,对策擢第一。拜博士,迁左内史、御史大夫,元朔中任丞相,封平津侯。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颇得武帝赏识。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凡有隙者,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又曾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后卒于相位。

公孙弘

西汉丞相。生于公元前200年。幼时贫寒,40岁始学《春秋》。前130年,弘再应征贤良,名列第一。前126年升迁为御史大夫。前124年为丞相,是历史上第1个布衣丞相,同时成为领有650户的平津侯。弘任相4年,直至前121年因病卒。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文学家、经学家。字季,淄川(今淄博市)人。狱吏出身。学《春秋》杂说。汉武帝初征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因不合武帝旨意而被解职。后再拜博士。元朔中,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弘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娴熟文法吏事,用儒家学说解释法令,不肯犯颜强谏。又外宽内深,对与己有私怨者表面交好而暗中报复。《汉书·艺文志》有《公孙弘》10篇,现已失传。《史记》、《汉书》有传。又据《史记》、《汉书》称,公孙弘把自己的俸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所馀,故后来以“公孙弘”作为延揽贤士的典故。


公孙弘前200-前121

西汉政治家。字季,菑川薛(今山东寿光县南)人。少为狱吏。年四十,方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奏事未合上意,免归。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复征贤良文学,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要求君上自身端正,且于民有信。还认为:“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同上)此皆为治之本也。弘所对擢为第一。即拜博士,迁左内史,御史大夫。元朔(前128-前123)中,代丞相,封平津侯。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既“习文法吏治”,又“缘饰以儒术”,(同上)以仁、义、礼与道术为治,颇有政治实力。班固说:“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同上)年八十,终于相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