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名。指因内伤,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发热。一般起病缓,以低热为主。肝郁发热,热势随情绪而波动;瘀血发热,多在午后或夜晚;气虚发热,劳累后加剧;血虚发热,常有失血过多病史;阴虚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或为骨蒸潮热。治疗当根据不同病因,选择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
内伤发热
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偶为高热。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老年人的内伤发热,以阴虚、气虚、瘀血者较多见。西医学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照本证进行辨证论治。临床辨证论治为:
阴虚发热老年人本已精血不足,肝肾阴虚,加之劳伤过度,或纵欲妄为,或它病伤损,阴衰则阳胜,水不制火,阳气偏盛则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证治准绳》方:银柴胡15克、地骨皮10克、胡黄连6克、知母10克、青蒿15克、秦艽10克、鳖甲10克、甘草6克)改汤剂。少寐加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夜交藤12克;阴虚较甚者,加玄参20克,生地15克,制首乌10克。
气虚发热老年人脾胃薄弱,最易劳倦伤脾,气虚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表现为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汗多者,可加牡蛎20克(先煎)、浮小麦30克、糯稻根10克;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胸闷脘痞,苔腻,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藿香12克。如兼有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舌爪甲色淡等血虚证者,可用归脾汤。如气虚进一步发展为阳虚,临床出现发热,同时形寒肢冷,面色㿠白,头晕嗜寐,腰膝酸痛,舌质胖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为阳虚发热,治宜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
瘀血发热年老气虚,血行不畅,加之因情志不畅,或跌打外伤,或因久病,气血阻滞壅遏不通而引起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热甚者加白薇10克,丹皮9克。
内伤发热是一个症状,其预后与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迁延日久,病程缠绵的发热,不易在短时间内治愈。预防之法,老年人平时注意避免情志内伤,及时治疗外感疾病;已病者,应树立信心,积极治疗;避风寒,饮食宜清淡爽口,富于营养,安心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