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冯至1905—Feng Zhi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县人。
1917年秋,冯至考入北京第四中学,广读古文辞赋,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此间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了新文学运动。1921年他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并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他在上海参加文学团体浅草社,并在《浅草季刊》上发表诗作。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冯至即与友人又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了《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沉钟社被鲁迅称作“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冯至则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留学德国,潜心研究德国文学,并获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昆明等地任教。1941年起冯至才重新写诗并创作散文和历史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仍有诗作问世,但主要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杜甫、歌德、海涅等中外古典著名诗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至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诗人,他先后创作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等诗集。《昨日之歌》集中了他早期诗作的精华,既有抒情名篇《我是一条小河》,又有长篇叙事佳作《蚕马》、《帷幔》等。《十四行集》是他1941年冬至1942年秋写成的27首十四行诗,它们以特有的形式格律和优美的意境,对推进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冯至的诗作构思精妙,意境幽远,感情纯净,想象新颖,还善于通过舒缓柔和的抒情旋律,把很浓的生活哲理优雅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冯至的诗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西方诗歌的表形自然地揉合起来,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冯至1905—1993

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17年在北京第四中学学习,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德文系。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等组织沉钟社,并出版《沉钟》周刊等刊物。1927年4月,第一本诗集《昨夜之歌》问世。冯至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第二师范学院任教。1929年8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在德国攻读文学和哲学。五年后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又出版了诗集《十四行集》。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的诗语言自然、感情细腻,着意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后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著《德国文学简史》,译有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还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等。

冯至1905~1993

现当代诗人。原名冯承植。生于河北涿县一小职员家庭。就读北京大学期间参与创办文学团体浅草社和沉钟社,出版了歌唱青春与爱情的诗集《昨日之歌》,毕业后又写有诗集《北游及其他》,现实内容增多,无论形式和技巧都有较高的成就,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1年作诗集《十四行集》,多表现对光明的追求。1946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出版了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又从事《杜甫传》的写作。50年代还写有《韩波砍柴》、《人皮鼓》等优秀诗篇,并译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冯至

作家、翻译家。河北省涿州人。1905年9月17日生。1923年就读北京大学德文系,1925年与杨晦等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沉钟周刊》、《沉钟半月刊》。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27年4月,第1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之后相继出版第2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中篇小说《伍子胥》(1946)、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多部作品,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此外还著有《杜甫传》,译介歌德、海涅作品多部。1993年2月22日去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