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刀耕火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刀耕火种slash-and-burn cultivation原始农业时期采用的一种耕种方式。其操作方法是选择合适的林地,用刀或斧砍倒林木,俟其干燥后,放火焚烧,开拓出一块荒地,人们即在这样的地面上进行播种。播种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 大粒的种子如豆类作物通常实行点播,由男子持尖头木棒或竹竿在前面扎穴,妇女儿童跟在后面将种子放入穴内; 小粒种子如粟、稗子或几种作物的混作,则采用撒播的方法。刀耕火种依靠焚烧草木后的草木灰作肥料,不必有施肥;依靠焚烧清除杂草,在作物生长期间不必有中耕除草。由于没有灌溉条件,作物的发芽生长全靠天然雨水。所以选择放火的时间非常重要,如果放火焚烧时适逢大雨,即无法继续下一步工序,要待次年再来。播种完毕以后碰上雨水,就可保证有收成。刀耕火种因没有施肥,种植作物以后,土壤肥力即下降,同时第二年的杂草则会猛长。所以通常只能在砍烧地上种植一年(至多二年)后,就得抛荒,另找新的地方砍烧。抛荒的土地经过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地面上恢复了自然植被,才可再次进行砍烧。所以,刀耕火种并非盲目的东砍一年西砍一年,而是一个社群的人往往在一个固定的山地大范围内,进行有次序的轮换砍烧和迁徙居住的生活。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一年生活中几个月的粮食供应,而且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采集和狩猎的食物来源仍占很大的比重。在人口与林地的比率合适的条件下,刀耕火种与生态环境尚能适应,随着人口的增加、铁器工具的引入,导致人口与林地比失去平衡,抛荒的期限缩短,自然植被无法恢复,出现永久性的光秃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刀耕火种便成为一种破坏性的耕作制了。 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砍倒树木,经过焚烧,空出地面以播种农作物的一种原始耕作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 一些农业生产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采用这种耕作法。 刀耕火种黎族地区植被繁茂,但蕴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大量能源却不能作为食物而直接获得。因此,黎族人民只有采用游耕这种方式。“以刀耕火种为名曰砍山。集山木而焚之。”(见《昌化县志》)并于灰土之上播种作物。他们择地砍山,择时耕作,发展成为适应海南岛生态环境的一套生产技术。四五月集众烧山以种棉花、旱稻,连收三四熟便弃之另择地耕作。 刀耕火种slashandburn cultivation又称刀耕火耨。一种原始的粗放的耕作方法。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一般先用刀、斧砍倒荒地上的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成灰烬做肥料,然后再用简陋的工具开穴下种,任其生长,直至收获。 刀耕火种个别边远山区遗存的原始耕作方法。在种植季节之前,先将山地上的树木草丛砍倒,稍干后即放火焚烧,以灰烬为肥料,直接在灰烬上撒播种子。或是用锄头挖洞点播。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既不施肥,也很少除草,坐待收成。二三年后,土地贫脊,又重新择地砍荒烧山耕种。 刀耕火种用刀、斧砍伐山林后就地焚烧并以灰烬作肥料播种庄稼的一种原始农耕方法。是农民开辟耕地、从事耕作,获取生活资料早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农业发展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此种农耕方法由于技术落后, 土质连续耕作后日趋贫脊, 因此约五年左右必须丢荒休耕而另辟新地。结果造成大片森林的毁坏,致使自然环境遭受损害、生态失去平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铁锄、铁犁使用的出现, 刀耕火种的农业逐渐为锄掘农业和犁耕农业所取代。解放前, 我国的佤、基诺、德昂、景颇、苗、瑶等族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此种耕作方法。 云南勐海布朗山刀耕火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