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列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列子文集。旧题周列御寇撰,八卷。御寇,战国郑人。全书一百四十三则,或言天道,或论阴阳,或述神仙怪异,或记域外奇物。以清虚为本,力倡凝寂全神、顺性忘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小品极多,汤问、说符两篇尤为典型。儿童辩日、歧路亡羊、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等,都有启发意义。周穆王篇与《穆天子传》相类,为古代小说雏形,语言清新活泼,设喻浮想联翩,叙事亦简净有法。文字与《庄子》相类章节甚多。书中多用先秦诸子和汉代人言论,还杂有两晋时期佛教思想与佛教神话。从内容与语言都与先秦作品有别。有《四库全书》本。《湖海楼丛书》所收清汪继培校本尤精。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可参考。 166 列子书名,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篇,后多散佚。今本八篇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晋张湛编定,并为之作注,据张湛序讲,永嘉乱后,搜集各家藏书,加以参校,始得全备。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上看,近似晋人作品。其中保存一些先秦诸子旧说,但并不忠实其本来面貌。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其思想倾向同于老庄,亦参杂有佛经内容,其宗旨在宣扬宿命论和纵欲享乐思想。《杨朱》篇认为,人生是短暂的,应及时享乐,不必顾及名声好坏,善人和恶人死后都是一堆腐骨,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享乐是真实的。《力命》篇认为,人之富贵贫贱、穷通荣辱都是命定,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唐天宝元年 (742),诏号《冲虚真经),列为道教重要经典,版本有《二十二子》本、《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和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列子》liezi论说散文集。托名列御寇著。列御寇又作列圉寇、列圄寇。相传为战国时郑人,与郑缪公同时。《庄子》等书中有些关于他的传说,有时称为列子。其思想大约与庄子相近。《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曾经过刘向及刘歆校订。此书已亡佚。今存《列子》一般认为是由魏晋人编定,是当时人汇集先秦古籍中的有关材料,附益晚说,加工而成,连卷首所谓刘向序也是后人所作。有人认为此书的作伪者就是《列子注》的作者张湛,但证据不足。此书虽非《列子》原书,但仍保留了一些先秦资料,有些篇章如《杨朱》、《力命》则反映了魏晋人的思想。此书曾与《庄子》并称,文风也近于《庄子》,汪洋辟阖,諔诡奇肆,富于想象和文采。宋代洪迈曾称赞其文辞“简劲宏妙”(《容斋续笔》卷十二)。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人有亡𫔥者”、“歧路亡羊”等,文笔凝练,刻画传神,富于教益,颇受人们喜爱。有些故事虽取材于其他古籍,但作了较大加工,增加了文学色彩。不少故事情节曲折,描写细致生动,具有小说意味。 列子论说散文集。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著。列御冠又作列圉寇、列圄寇,与郑缪公同时。《庄子》等书中有些关于他的传说,有时称为列子。其思想大约与庄子相近。《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曾经过刘向及刘歆校订。此书已亡佚。今存《列子》一般认为是由魏晋人编定,是当时人汇集先秦古籍中的有关材料,附益晚说,加工而成,连卷首所谓刘向序也是后人所作。有人认为此书的作伪者就是《列子注》的作者张谌,但证据不足。此书虽非《列子》原书,但仍保留了一些先秦资料,有些篇章如《杨朱》、《力命》则反映了魏晋人的思想。此书曾与《庄子》并称,文风也近于《庄子》,汪洋辟阖,淑诡奇肆,富于想像和文采。宋代洪迈曾称赞其文辞 “简劲宏妙” ( 《容斋续笔》卷十二)。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人有亡铁者》、《歧路亡羊》等,文笔凝练,刻画传神,富于教益,颇受人们的喜爱。 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战国时列御寇作。原书在汉初已有散佚,刘向校定为八篇,曾疑其“不似一家之书”。今本《列子》,从唐柳宗元开始就怀疑是后人伪作。现在一般认为,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上看,它是晋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其中包含着某些战国时写成的文字。 《列子》书名。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共8卷。《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列入道家书籍。原书早已失传,今本《列子》8篇有晋人张湛为之作序、作注。序中自称是西晋末年永嘉乱后,根据各种版本集录而成。此书多是先秦诸子及汉代人的言论,并杂有西晋的佛教思想、佛教神话和民间故事。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都与先秦著作不同,可能是晋人假托古人之名而作。唐朝时因皇帝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奉道教为国教,所以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称为 《冲虚至德真经》。《列子》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之 一。 列子旧题先秦列御寇著。汉初已有散佚,刘向校定为八篇,曾疑其“不似一家之书”。今本八篇,多疑为晋人伪作,一说含有战国时文字。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有东晋张湛注及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列子著有《列子》一书。据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称有八篇:《天端》、《黄帝》、《周穆王》、《仲尼》(或曰《极知》)、《汤问》、《力命》、《杨朱》(或曰《达生》)、《说符》,已亡佚。现存一百三十四则,体裁等略异于先秦诸子著作,疑为魏晋人伪作。其中多数为传说、神话、寓言,思想内容较为驳杂,文学价值颇高。如《汤问》、《说符》中的“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流传久远。参见“哲学”中的“列子”。 列子(一)人名。即“列御寇”。(二)书名。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旧题周列御寇著。汉初已散佚。汉刘向校订中秘本为八篇,曾疑“不似一家之书”。今存《列子》八篇,为西晋人托名之作,其中保存有部分遗简。全书主要思想,据张湛《列子注序》云:“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文中多与佛经相参。在道德思想上,《杨朱篇》阐释人的肉体享受的至上性,主张及时行乐,纵情声色,否定社会道德对人的生活的约束。《力命篇》论证了主体(“力”)与客体(“命”)的关系问题,认为命是一种必然性,人是不能抗拒这种客观必然性的,因而要乐天安命。道教兴起后列入经典文献,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四年(1007)封名《冲虚至德真经》。主要注疏本有东晋张湛《列子注》、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等。主要版本有《二十二子》本、《四部丛刊》本传世。 《列子》《列子》8卷。旧题周列御寇撰。原本已佚,今本出于晋人收集。其内容庞杂,多宣扬道家虚无思想,兼言佛儒及神仙之说,但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寓言,神话及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发展颇有影响。《列子》注本以晋张湛注最早,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题作《冲虚至备真经》。 列子八卷。相传战国时列御寇 (生卒年不详)撰。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后人尊称为列子、或称为子列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与伯昏瞀人有半师半友之交。又据本书《黄帝篇》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庄子·列御寇》关于列子事迹多有记述。《吕氏春秋·不二》中,也有“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子贵清、子列子贵虚”等赞语,说明或有列子其人。其言行及著述被后人集成 《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战国时期,学派并起,百家争鸣,道、儒、墨、法等家,尤为活跃。列子学说,究其要旨,属于道家。由于历史久远,已难见《列子》一书原貌。《汉书·艺文志》曾著录《列子》八卷,是经汉代刘向等人整理、校定而成,其中有列御寇门人弟子之作也不足为怪。但其书也已亡佚。今所见《列子》八卷,是经晋人张湛整理注释后所传。此书前有汉代刘向校书序言,讲述校定此书过程及其旨意。又有晋张湛《列子注序》,称此书原为其先人得之于亲属王氏家,又因避乱,散失大部,仅存 《杨朱》、《说符》、《目录》等三卷,后来又于扬州刺史家得四卷,于赵季子家寻回原失的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使其书卷数与《汉志》所载相同,内含《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又引诸子言论阐述有无、生死变化之道。张湛称此书大略是“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张湛集全此书又为之作注,并使其与佛经相参合,未免有失其书原旨。但也使其书得全又流传于世,其功仍不可没。唐代学者殷敬慎曾为此书作释文,虽然与张湛注文相混淆,但对后世研究 《列子》 多有方便。唐天宝元年 (742) 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代学者又加入至德二字,称为 《冲虚至德真经》,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后世学者对此书真伪多有异议,但书中所述典故,常为学者引证。其中“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等,流传广泛,几乎老少皆知,其影响深远,显而可见。现存清 《四库全书》本、《二十二子》 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