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宗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宗周1578—1645明末哲学家。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阳(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南京左都御史。筑证人书院,讲学授徒,门人中有黄宗羲、陈确等硕儒。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万物均从即有即无的元气中化生出来。反对“理在气先”,提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创“慎独”说,力倡“诚敬”。以心为主宰,以气贯通“性、道、理”。著作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刘宗周1578—1645中国明末思想家。字起东,号念台。因曾讲学于蕺山,故人称蕺山先生。浙江绍兴山阴县人。20岁举于乡,24岁中进士。历任顺天府尹、南京左都御史等职。但其间亦因结识东林名士,联劾阉党触怒宦官权臣而遭三次革职。曾于“东林、首善、证人三书院讲学二十年(自述十五年)”(《黄梨洲文集》)。崇贞自缢后,曾组织乡勇图复国君之仇,南明覆亡后,“绝食而死”(《年谱》)。从“盈天地间一气也,气即理”(《学言中》)的气一元论出发,在伦理思想上则提出,“盈天地间一性也,而在人则专以心言。性者心之性也。”(《原性》)主张“心为身本”,“意为心本”而“主宰心”(《学言下》)。明示“意”即“一元生生之气”,生生不息之仁。故“意”“有善而无恶”(《问答》);而心之随感而发的“念”则是“可善可恶”的。强调要防“恶念”,举“善念”。而为此则要靠“心之官”即“思”来权衡,即通过“化念归思”,提高道德的自律性来实现。创“慎独”说。提出心是一种独体,是一切道德情感意念尚未萌发时的精神状态,并视其为无善而至善的道德本体,是人的本性和“率性之道所从出”(《人谱》)。强调本体与功夫,即人的道德伦理根据与道德修养的一致,主张把二者统一起来,坚持“慎独”,“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 (《中庸首章说》)认为“不慎独”就不可能“识得天命之性”,且由此而视“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孔门之学,慎独二字最为居要。”(《圣学宗要》)故为学要“以慎独一为宗旨”。进而亦提出,“体独”、“知几”、“定命”、“凝道”、“考旋”、“作圣”等6条“证人要旨”,“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心”(《证人要旨》)。力倡在五伦中切实体验至善的独体,并由五伦推于天地,融于宇宙万物,以至于圣人之域。强调道德的纯洁性,重义而轻利,以为功利必将流为刑名,故“凡一切计功谋利之心,儒者不可有” (《会语》),重视“人生末后一着”,以身殉君国。认为王学主无善无恶,“其弊也必为老、庄,顽纯而无耻”;朱学倡善善而恶恶,“其弊也必为申、韩、惨刻而不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刘宗周的伦理思想对黄宗羲、陈确等思想家有很大影响。后人编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 刘宗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