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初唐四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58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文苑·杨炯传》称:“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杜甫《戏为六绝句》也有“王杨卢骆当时体”之句。他们的诗文虽未完全摆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四杰诗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比较广泛,风格也比较清俊,笔意趋向纵横。这四位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有着一定的作用。

初唐四杰chutang sijie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扬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反对六朝以来颓靡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文学革新的主张。他们的诗文虽未完全摆脱齐梁余习,但开始将文学从宫庭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和边塞,扩大了诗的表现题材,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其诗歌吸收了六朝以来讲究声律的特点,音调和谐,字句秀丽,抑扬婉转,严密精工,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七言歌行也趋向辞赋化,加强了诗中的气势,骈文也在词采瞻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绵色。”是初唐文学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对以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杜甫曾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给他们以高度的评价。

初唐四杰

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有一定贡献的文学家。“四杰”之称,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的生活遭遇相同,其诗文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绮靡淫艳的形式主义影响,但取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闻一多先生曾经谈到,四人“年少才高,位小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卢照邻 (636?—695?) 字升之,范阳(今河北涿县) 人,以七言歌行见长,代表作为 《长安古意》和《行路难》,描绘了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贵族阶级的骄奢生活,抒发了下层文人的失意不平,写得清词丽句、委婉顿挫、耐人寻味,对七言歌行的发展和唐初诗风的变革起了推动作用。骆宾王 (640?—684?)婺州义乌 (今浙江义乌县)人。七岁能诗,人称神童。五言律诗,精工谐亮,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铺写京都的繁华,抨击豪门的奢淫,抒发诗人的愤懑。句式排比铺陈而不堆砌,当时以为绝唱。清代陈晋撰 《骆临海集笺注》 十卷。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九岁即作《汉书颜注指瑕》十卷。现存诗八十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文以《滕王阁序》最负盛名,通篇意气高昂、笔调明快、对仗工稳、语言畅达,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历来为论者赞赏。明人辑有 《王子安集》十六卷。杨炯 (650—?) 华阴人(今陕西),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 《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一些诗篇,仍未脱绮艳之风,内容较贫乏,缺少独创性。明人辑有《杨盈川集》 十卷。

初唐四杰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650~676)、杨炯(650~692)、卢照邻(635~689)、骆宾王(680~?)四人。《旧唐书·杨炯传》说: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在政治上,“四杰” 有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和理想,但不能实现; 他们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 他们积极进取却反遭打击。在文学上,他们反对初唐文坛的淫靡诗风,要求走正道,把多年的浮艳文风,一下子清除出去。他们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创作,写出了许许多多的好诗,为韩、柳和白居易的诗文革新运动开了先河。他们写的诗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体裁多是五言诗和歌行体,风格趋于雄健。他们对五言诗的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促使这种诗体走向成熟。

初唐四杰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旧唐书·文苑·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4人生活遭遇大致相同,皆为“年少才高,位小名大,行动相当浪蔓,遭遇尤为悲惨。”他们对初唐诗坛上蔓延的齐梁余风深感不满,努力开拓诗歌表现题材,其诗感情充沛,风格质朴,对唐代诗风的转变起了先驱作用。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旧唐书·杨炯传》又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因此,四杰齐名当兼指诗文。

初唐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 云: “炯与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 ‘四杰’。” 这四位诗人生活在唐代初期。当时文坛受齐梁绮靡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影响,几乎到了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的地步。上官仪、沈佳期、宋之问等诗人,描写宫廷生活的营体诗和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风靡一时,被称为上官体。王、杨、卢、骆四人,位下名高,年少才茂,既有建功立业的要求,又有坎坷艰苦的经历。在政治上不但不能实现抱负,还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他们应时崛起,企图扭转“上官体” 文风,自觉的打破齐梁官体诗的樊篱。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诗歌创作题材上突破了宫廷和应制的范围,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如写士子的宦游,将士的赴边,上层社会的奢侈,下层妇女的痛苦等。内容上从抒写帝王的威福转到抒写个人的性灵。从宫观台榭移到江山塞漠,从人为的揣摩摹拟变为自然的感情流露。如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真挚的友谊和旷达开朗的胸禁,撇开了缠绵的儿女之情,洋溢着健康豪爽之概,是真正唐音抒情诗的正格。在风格上,质朴刚健文气盖过了绮丽纤靡之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四杰的共同功绩是: 从旧的泥潭中走出,向着新的道路探索。他们继承了建安风骨,也继承了建安文学中的绮丽文彩。他们的七言歌行,音节优美,富有情致,在建安诗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经过他们的努力,也初步定型。可是盛唐时期有人讥笑他们的作品 “浮躁浅露”。杜甫为他们作了公正的辩解,他在 《戏为六绝句》 中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世贞在 《艺苑卮言》 中便说他们 “遣词华靡”,“骨质翩翩,意象老境”。这些都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给他们应有的恰当评价。尽管他们也有不少作品带有齐梁诗歌的习气,但他们仍是唐代文坛上的佼佼者,是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的揭幕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