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7 勇儒家伦理范畴。不惧怕,果敢,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把勇作为实现仁的条件之一。儒家视其为“三达德”之一,主张勇与仁、义、礼、智结合,才能形成美德。“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 提倡勇于行仁,“仁者必有勇” (《论语·宪问》); 勇应符合礼,“勇而无礼则乱”(《论语·子罕》),“知耻近乎勇”(《中庸》);“勇要有智,好勇不如好学,其蔽也乱”;“好勇疾贫,乱世”(《论语·子罕》)。 勇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胜敌壮志曰勇。”苏洵《谥法》曰: “率义共用曰勇。”郑樵《通志·谥略》把 “勇” 列为上谥。后代一般用 “勇” 来谥大臣,而不谥君主。 勇中国古代道德规范。儒家提倡勇是一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指出仁和勇的关系是,“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主张见义而为是勇。子思所作《中庸》以勇为天下三达德之一,认为“知耻近乎勇”。孟子提出“大勇”与“血气之勇”的分别。关于大勇,《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义也),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大勇为道德之勇。对于血气之勇,孟子说:“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畏)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同上)他主张大勇,反对血气之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