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户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千户制元代蒙古族人的基层建制。1206年,铁木真将蒙古代编为九十五个千户、设千户长统领。千户之上设万户长统领,千户之下逐级设百户长、十户长统领,皆世袭其职。千户既是军事组织单位,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蒙族入主中原以后,仍保留千户制。 千户制我国金、元时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最初为女真部落的军事组织名称,逐渐演变为兼有政治、经济、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蒙古成吉思汗沿袭这一制度。元代不断完善,将蒙古人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分别设长,共分九十五千户。万户长和千户长由蒙古大汗直接任命,世袭官职。开始也为军事组织,后来,渐变为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千户制金、元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原为女真部落联盟组织形式,无定制,金政权建立前一年(1114),阿骨打(太祖)加以改造,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女真语“千”、“千夫长”之意),逐渐演变成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种职能的社会组织。蒙古沿袭, 南宋嘉泰四年(1204)成吉思汗用兵乃蛮部前已实行,开禧二年(1206)蒙古汗国建立后益臻完善。其制:将蒙古人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分别设长,层层隶属。或按原部编制,或各部混合组成,共建九十五千户。万户长、千户长由大汗委派,官职世袭。最初纯属军事性质,后演变为军政合一组织。元代复将万户、千户分为上中下三等, 百户分为二等, 分别设万户府、千户和百户所。万户、千户另设*达鲁花赤一员。总领于枢密院。其制平时屯聚牧养,战时应召参战, 加强了战斗力,扩大了兵源。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驻重要府州, 下分十个百户所, 统隶于卫。千户为一所长官。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