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卫立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62 卫立煌1896—1960军事家,爱国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合肥人,字俊如,号辉珊。1912年,投身行伍。1917年,到广州历任排、连、营、团长。参加北伐后,升国民革命军师长,入陆军大学受训。1931—1932年,参加对中央苏区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932年,升任第十四军军长。曾参加对十九路军作战。抗日战争初,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八路军配合下,于忻口战役中重创日军。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指挥所部在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两个集团军击溃侵占滇西之日军,配合中国驻印军队,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辽沈战役后被蒋介石撤职,软禁南京。1949年初,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归北京。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卫立煌1896—1960字辉珊,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第14军军长。抗战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剿匪”总司令,1949年出走香港。1955年回国,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少入邻村私塾就读,曾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入学兵营,1917年被选派参加孙中山卫队,任警卫团排长。次年奉派编入粤军等二支队,累功晋升连长、营长、团长、补充旅长等职。1925年所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任团长。1926年升第十四师副师长、师长。次年升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旋即入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1930年初受命在蚌埠组建第四十五师,任师长,后扩编为第十四军,任军长。1932年任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率部率先攻入鄂豫皖苏区军政中心金家寨,后划霍山、商城、六安等各一片设县,命名为立煌县(今金寨县)。1933年第五次“围剿”中任北路军第二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参加镇压福建事变,为第五路军总指挥。后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豫鄂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1935年在国民党第五次党代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次年兼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七七”事变后请缨北上,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在忻口地区与八路军共同作战,歼日军万余人。次年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1939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翌年再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在中条山与日军对峙4年。1938年4月到延安访问,曾一次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1942年被蒋介石解除本兼各职,调离一战区,改任军委会西安行营办公厅主任。1943年10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翌年率部打通中印公路。1946年11月赴美国及欧洲各国参观考察。194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同年11月,被蒋介石以“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的罪名撤职,软禁于南京。后去香港,1955年3月回国。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委,二届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又名辉珊。合肥人。民国初年参加合肥光复军。1917年任孙中山卫士、警卫团排长。翌年,调粤军第二支队为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粤军编成国民革命军,任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第十四师师长。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第四十五师师长、十四军军长,曾率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因抢先攻陷金家寨,蒋介石遂将其命名为“立煌县”。1933年11月率部去福建与十九路军作战,任第五路军总指挥,浙、赣、闽、皖4省边区总指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豫皖督办、陆军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中国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初任东北“剿共”总司令,沈阳解放前夕飞回南京,遭软禁。1949年1月秘密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到北京,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呼吁台湾回归祖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