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口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口吃

言语障碍的一种类型。说话时发音困难,语言重复和语流中断的语言节律异常。主要表现有:
❶难发性。发出第一个字或第一个音非常艰难,第一个字或音发出来了,整句话也就说出来了;
❷连发性或重复性。即第一个字或第一个音反复多次,才能发出;
❸中阻性。即在讲话中途,句中的字或音突然难以发出,导致语言节律异常。按照严重程度,口吃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轻度口吃是指2分钟内出现1至5次口吃,发生率为25%左右;中度口吃是指2分钟内出现6至10次口吃,发生率为35%左右;重度口吃是指2分钟内出现11次以上的口吃,发生率约为40%。口吃的矫治应该采取尽早进行的原则,应该明确心理治疗方法是矫治口吃的根本方法。要尽量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让患者放松,避免紧张、愤怒、激动、焦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可利用歌曲或者诗歌等方式来配合心理治疗。口吃矫治的主要手段是语言训练,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❶建立一种新的语言习惯,避免旧习干扰;
❷从易至难,从单词开始直至短语、短文,反复训练,不断巩固;
❸可尝试进行口吃矫治前后的说话录音对比,以提高被训练者的信心,增强其自我督查能力。对于严重的口吃患者可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


口吃

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患者大多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引起口吃的诱因:
❶精神创伤:受惊吓、受到严厉惩罚、进入陌生环境感恐惧、家庭破裂而失去爱抚等;
❷模仿:小儿觉口吃者滑稽可笑,加以模仿;
❸疾病:患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创伤后,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口吃。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小儿正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吃。口吃的矫治和预防,应从解除小儿的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正。家长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孩子把话说流畅了,不许结巴。需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其心理障碍,更加张口结舌。应安慰患儿,使他们有信心克服。家长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来感染他们,使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去注意自己是否又结巴了。可以多练习朗读、唱歌。

口吃kouchi

言语节律性和流畅性障碍。儿童在言语发育早期阶段,可能由于肌肉控制能力的成熟落后于心理过程要求表达的需要,而表现为说话踌躇和重复,这种现象多是短暂的,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少数孩子因父母要求过高,在说话时精神紧张而形成口吃。突然的惊吓、对口吃的摹仿、躯体疾病或个性急躁也都与口吃形成有关。口吃甚至与由此而带来的自卑、羞怯、焦虑、退缩等相关而加重。矫正宜用心理治疗消除精神紧张,或进行发音训练,帮助患者养成心平气和的说话习惯。


口吃kouchi

俗称结巴。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其基本症状是正常的语言节律受阻,言语不自主地重复,发音迟缓或停止。据有关调查,约有1~4%的儿童患口吃,男孩比女孩多2~4倍。在口吃儿童中,50~80%不经治疗会自愈。现多认为口吃的原因是从学语阶段言语发展偏离正常开始,一旦固定,当儿童想要发出某个字词,发音器官肌肉痉挛,使发音节律受阻,并随说话时的精神紧张而恶化。一般说来,儿童在2~4岁学话阶段,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等原因,说话时表现出停顿或重复,这是言语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随年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畅现象会逐渐消失。对儿童学语阶段的口吃现象,成年人不要过分注意和议论,不要嘲笑、指责,避免发展成口吃。对已有口吃的儿童,不可过分强调其口吃的情况,不要用简单的方法去指责、批评,不要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避免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消除儿童因口吃产生的焦虑、恐惧的紧张情绪,以避免加重口吃。要帮助他们克服情绪上的问题。对口吃严重者,可采用专门的语言训练,结合心理治疗给予矫正。


口吃kouchi

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患者大多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有的表现为易激怒,情绪不稳。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引起口吃的诱因:
❶精神创伤;受惊吓、受到严厉惩罚、进入陌生环境感到恐惧、家庭破裂而失去爱抚等。
❷模仿:小儿觉口吃者滑稽可笑,加以模仿。
❸疾病:患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创伤后,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口吃。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小儿正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吃。口吃的矫治和预防,应从解除小儿的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正。家长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孩子把话说流畅,不许结巴。需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其心理障碍,更加张口结舌。应安慰患儿,使他们有信心克服。家长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来感染他们,使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去注意自己是否又结巴了。可以多练习朗读、唱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