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山诗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后山诗话

诗话。北宋陈师道(1053—1102)撰。二卷(今存一卷)。师道有《后山集》已著录。此书作者,向有异议,陆游以为后人伪作;近人以为陈氏未竟稿,后人续成。总七十余条,多转述欧阳修、苏轼论诗语。陈氏论诗评文,亦极见卓识,颇有独到之处。有《百川学海》本,《历代诗话》本。

后山诗话

诗话。一卷。北宋陈师道撰。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师从曾巩,因苏轼等荐举,为徐州教授,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彭泽令、秘书省正字等职。高介有节,耽于《诗》《礼》,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著有《后山集》。
《后山诗话》共七十余则。陈师道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论诗沿袭苏、黄,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与黄庭坚“点铁成金”说相合。他也推尊杜甫,以为“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主张学诗从老杜入手,“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学杜不成,不失为工”。但师道于讲究法度规矩之外,又重性情,指出“诗非学力可致,正须胸肚中泄尔”,且推崇自然平易的诗风,认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又略异于江西派论诗之旨。师道还极力维护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诗文各有体,韩(愈)以文为诗,杜(甫)以诗为文,故不工矣。”“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以文为诗”论韩诗,以“以诗为词”论苏词,是文坛上的著名评语,为后世所屡屡引用。在编撰内容和体例上,《后山诗话》不重记事和摘句,以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为主,多转述欧阳修、苏轼之语,在我国诗话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因为书中记有师道身后之事,宋时即有人疑为托名之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指出其中有“后人误编入”的内容,陆游、方回、清代四库馆臣也提出过怀疑。但据师道门人魏衍于徽宗政和三年(1115)为后山编定诗文集,所作《彭城陈先生集记》,明确说后山有《诗话》之撰,“各自为集”,可见北宋时已有《后山诗话》行世,胡仔于《丛话》中也多加称引。可能此后在辗转传抄中增窜了师道身后之事,不能据此定为伪作。
今传《后山诗话》有《稗海》、《宋诗话五种》、《百川学海》、《津逮秘书》、《萤雪轩丛书》、《历代诗话》等本,而以《适园丛书》中《后山全集》本最为完善。通行本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历代诗话》排印本。

后山诗话

一卷。旧本题宋陈师道(详见《后山丛谈》)撰。是书为评论历代诗歌之作。《文献通考》作二卷。此本一卷,疑后人合并。本书又称《陈无已诗话》或 《后山居士诗话》。陆游 《老学庵笔记》 深疑《后山丛谈》及此书,且谓 “丛谈”或其少作,此书则必非陈师道所撰。据《四库全书》编纂者考证认为此书非陈师道所撰,出于依托无疑。书中认为陶潜之诗切于事情而缺乏文彩,认为韩愈元和圣德诗于集中为最下;而裴说《寄边衣》一首,本来诗格柔靡,殆类小词,却极力称赞,有失公允。其以王建《望夫石诗》为顾况作,亦间有谬误。然其谓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又谓 “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搏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持论间有可取。强调“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对黄庭坚“近世少年多不肯治经术及精读史书”加以斥责,称“李白诗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其解杜甫《同谷歌》之黄独,《百舌诗》之谗人。解韦应物诗之《新橘》三百。驳苏轼《戏马台诗》之 “玉钩白鹤”。亦间有考证。有 《百川学海》本、《津逮秘书》本、汲古阁刊本、《历代诗话》本、《后山全集》本、《稗海》本、《四库全书》 本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