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伯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6 吴伯箫1906—1982现代作家。原名熙成,字伯萧。山东莱芜人。1925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散文作品。1931年夏大学毕业后回山东工作,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山东教育厅等处工作。散文集《羽书》所收集的作品便写于这个时期。1938年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他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组第三组组长,随队到晋东南一带活动。次年春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秋离延安,先后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佳木斯东北大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等校任职。1954年春到北京,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结集出版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吴伯箫1906—1982Wu Boxiao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山东省莱芜县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期间参加了“五卅”运动的声援活动和“CY的生活”。并开始发表散文《白天与黑夜》。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此后长期致力于教育和出版事业,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和华北、东北地区的文教领导工作,兼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集有《羽书》、《潞安风物》、《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和《吴伯箫散文选》等。 吴伯箫1906—1982Wuboxiao现代散文家、教育家。原名吴熙成,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2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读书,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后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文化》主编。解放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理事和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吴伯箫的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潞安风物》、《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他的散文能做到以小见大,质朴与优美的统一,语言也像他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吴伯箫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生于1906年,卒于1982年。原名熙成,字伯箫,曾用笔名山屋、天荪等。山东莱芜人。吴伯箫于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学习,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毕业后,曾先后在青岛、济南、莱阳等地任教。1931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散文集《街头夜》。从此至抗战前夕,出版有《羽书》 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伯箫于1938年4月来到延安,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参加八路军抗战文艺工作组,深入晋东南抗日前线做宣传工作。这期间撰写了 《潞安风物》、《沁洲行》、《响堂铺》等通讯与散文。1939年5月,吴伯箫回到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这些作品后来收入 《烟尘集》中。1945年11月,吴伯箫来到张家口华北联大,担任中文系副主任。1946年,又到佳木斯东北大学社科院担任副院长,并主编 《东北文化》,出版有 《十日记》等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1年出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此时出版有《出发集》等作品。1954年,被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1963年,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北极星》,同时还翻译了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诗集《波罗的海》。吴伯箫 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是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伯箫1906~1982现当代作家。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散文。1938年赴延安,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等地的文教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在高等院校及文教单位任职。解放前曾出版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烟尘集》等。散文集《北极星》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是他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其中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如《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带着深切的怀念和珍爱之情,在朴素的白描中以小见大,生动地传达了延安时期革命生活的情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