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稚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6 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原名朓,后改名敬恒。清末举人。曾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教习、上海南洋公学学长。甲午战争前后,思想开始倾向于改良。1902年参与创办爱国学社,并与章太炎等参加《苏报》工作。1905年去欧洲,参加同盟会。1907年与张静江等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宣传无政府主义。去台湾后,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早年信奉无政府主义,以无政府的“大同世界”为其社会理想。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提出所谓“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和“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著作编为《吴稚晖先生全集》。 131 吴稚晖在其道德论述中有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所由寄之而发挥”,“道德乃文化的结晶,未有文化高而道德反低下者”。但从整体上看,他的伦理思想是不可知论和纵欲主义人生观的综合,认为“究竟苦乐是何一物,至善是何一点,真相是何一相,我可不管”,强调人的食、色之性是动物的本能。“富即想易妻,饱暖即想淫欲”。男女之间 “纯粹只有性欲”,“一如饥之择食,寒之择衣,皆一种需要时的反应作用”。“人都是按本能去追求幸福的,人的行为没有什么善恶可言,都是自私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未来的社会“废婚姻、男女杂交,乃人类必有之一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和爱情婚姻的价值。 吴稚晖1865—1953原名眺,后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幕僚。 吴稚晖1865—1953原名朏,幼名纪灵,后改名敬恒,别号朏盦。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少读经史,27岁中举。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流亡欧洲。1905年在法国加入同盟会。1907年至1910年参与主编《新世纪》周刊,鼓吹无政府主义。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中法大学校长等职。教育上毕生从事国语统一运动。1924年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成为“科学与玄学论战”中“科学派”的重镇,标志其哲学、伦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抗日战争时期申明大义,力主抗战。1953年病逝台湾。其主要学术著作有《吴稚晖学术论著》、《上下古今谈》、《朏盦客座谈话》、《天演学图解》等,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资编纂委员会出版有《吴稚晖先生全集》。吴的伦理思想贯通中西。他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物质性的“一个”,它既是一个不可感知的“怪物”,又是一个“有质量”的“活物”,它适如其意志,不知不觉地破裂,便形成了大千宇宙。这个思想被时人概括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人就是从这“一个”中变来的,它有两只手,来到“宇宙大剧场”的某一幕出台演戏。这出戏包括三个小戏,即吃饭、生孩子、招呼朋友,也就是要维持个体生存,维系人的个体和种族的绵延,处理我与非我,人与非人的关系。因此吴的人生观便由“(甲)清风明月的吃饭人生观,(乙)神工鬼斧的生小孩人生观,(丙)复天载地的招呼朋友人生观”组成。前两者为“人欲横流的人生观”,后者为“天理流行的人生观”。吴认为,人欲与道德都离不了科学。即使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也只有在理智的帮助下,通过科学才能彻底解决。宇宙的一切,皆可以科学解说。在社会历史观上,他提倡无政府主义,其基础是“人性本善”的道德论。认为“世界本善,世界内之藐小吾人,其人性亦本善”(《吴稚晖先生全集》卷一)。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制度不过是人性本善的体现。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举荐他为“世纪伟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