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本粒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基本粒子jibenlizi泛指现今所知的物质结构中小于原子核的粒子。20世纪初,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和电子,否定了过去以原子为最基本单元的物质结构观念。1932年发现中子后,人们认为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不可分的单元,称它们为基本粒子。其后,又继续发现了许多这样的粒子。如:1936年发现了μ子,它的性质很象电子,但比电子重;1947年发现π介子,其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介子因此而得名。目前,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30余种,还有数百种共振态粒子。 基本粒子jiben lizi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员,又称亚原子粒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物理实验只能深入到一定的物质层次,因此,基本粒子的概念随着实验的发展也在发展。本世纪之初,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元。但是到了30年代,已经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它们合成为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把这三种粒子看成了基本粒子。从30年代到60年代,似乎光子、电子、中微子、质子、中子、介子和共振态都是基本粒子。这样,基本粒子的数目就太多了。60年代以后,又认为强子是由夸克组成的。现在,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基本粒子一词不够妥当,应当把基本二字去掉。随着实验能量的提高,物质结构的不同层次会被一一揭示出来。 基本粒子现今所知的比原子核还小的各种最小物质粒子的统称。已经发现的基本粒子有30余种,连同共振态共有300多种。它们之间存在着强作用、电磁作用、弱作用等多种相互作用,并按一定方式相互转化。按参与相互作用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成光子、轻子和强子(包括重子和介子)三类。许多基本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实验结果已经显示某些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因此现在往往将“基本”二字去掉,称为粒子。 基本粒子现今所知的比原子核还小的物质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1932年发现中子以后,确定了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于是就称这些粒子为“基本粒子”。目前实验上已经发现了几百种这类粒子,它们之间存在着四种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强度很小,故常可忽略不计。按照参与相互作用性质不同,基本粒子分为三类:光子——只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轻子——既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又参与弱相互作用;强子——既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又参与强相互作用。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