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声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声训shengxun

训诂学术语。也叫“音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这是从有训诂以来就有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起源很早。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这就是声训。古音,乾与健,兑与说,同音;坤与顺,坎与陷叠韵;震与动,离与丽,双声。又如《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也是声训。庠与养,校与教,序与射,古音同在一韵,声音很相近。
后来,汉代经师的解经,《尔雅》、《说文》、《释名》等书的释义,也都常用声训。特别是《释名》,其中的训诂,几乎全是声训。例如:《尔雅·释言》:“樊,藩也。”《说文·示部》:“禛,以真受福也。”《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以上音同的字相训)《尔雅·释言》:“宣,缓也。”《说文·一部》:“天,颠也。”《释名·释衣服》:“领,颈也,以壅颈也。”(以上音近的字相训)《尔雅·释诂》:“迓,迎也。”《说文·⊥部》“旁,溥也。”《释名·释天》:“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以上音转的字相训)
清代的训诂学家受《释名》的影响是很大的,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所提倡的以音求义的训诂方法也就是声训。
声训这种训诂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帮助我们推求语源,阐明通假;运用得不好,也容易穿凿附会,只凭主观臆说。如《释名》:“山,产也”这一条,《说文》和《广雅·释言》却训作:“山,宣也。”都是声训,究竟谁说得对?看来都是“想当然耳”,均不能令人信服。声训只有在同源词中才能使用。

声训Shengxun

也叫 “音训”。是人们最早用来探寻语源的一种训诂方式。以音同音近的词相训释,探究事物命名的由来。这种方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用了。《论语》: “政者, 正也”, 《荀子》: “君, 群也”,《尔雅》: “诰,告也”, “古,故也”, 皆是。到汉代,声训很快发展起来,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著作中。如许慎《说文解字》: “月,阙也”; “木, 冒也, 冒地而生”;“山, 宣也”; “土, 地之吐生物者也”。而扬雄作 《方言》,大量地运用声训说明方言语转情况。到东汉末,刘熙作《释名》,纯用声训法,可算是汉代声训的集大成者。到了清代,以王念孙等人为代表的训诂学家受《释名》的影响也较大。声训只取声同或声近词为训,其中多有声音偶然相同相近而不具同源关系者, 因此这种声训主观随意性很大。如同样是汉代著作,同样以声训法推源, 一个词会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白虎通·卷九》:“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释名·释天》: “天, 显也, 在上高显也”。又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又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其中有些是同源关系, 有些只是同音词, 孰是孰非难以抉择。但又有不少字词可以这样解释。如 《释名》用 “封”、“邦”, 用 “微”、“末” 释“尾”,把这类音义并通的字类集起来,可以供我们辨认古音和古义, 还可以用来探求语源。

声训

又称“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作用在于溯语源,如《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说文》:“日,实也”。明假借,如《诗·小雅·斯干》:“秩秩斯干”毛传:“干,涧也”。汉刘熙《释名》是声训专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