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将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将军官名。武职,统兵官。也作武官的官阶、加衔。始置于战国。其后历代沿用,但也有用为实职的统兵官,或作为武职官的最高加衔历代不一,多有更异。《资治通鉴·秦纪·二世皇帝元年 (公元前209年)》: “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 胡三省注:“《班表》: ‘前、后、左、右将军,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汉大将军比三公。’”《晋书·职官志》: “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及晋受命,优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太康元年 (公元280年) 琅邪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 《资治通鉴·宋纪·王与与文帝元嘉十六年 (公元439年)》: “春,正月,庚寅,司徒义康进位大将军,领司徒。”胡三省注: “自汉以来,大将军位三公上。司徒,丞相职也。” 《北周六典》: “大将军,正九命。” 《通典》: “大将军,战国时官也。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虜其大将军屈匄是矣。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武帝又置,以卫青为大将军,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二年 (公元前7年),罢大将军官。后汉光武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和帝时,以窦宪为之。安帝以舅耿宝为大将军,顺帝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魏晋宋齐梁后魏北齐皆有之。” 胡三省注曰: “隋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11等。” 唐代各军卫均置大将军,正三品。《旧唐书·职官志》: “左右龙武军: 大将军1员,正三品; 将军2员,从三品。” 《清史稿·职官志》: “初铸大将军、将军诸印,品秩俱从原官。先是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简王、贝勒、贝子、公或都统、亲信大臣为之,大征伐则置,毕乃省。逮建八旗,驻防简将军、都统领之。将军始专为满官,西北边陲大臣及城守尉各官,亦概定满缺。自畿辅达各省,东则奉、吉、黑,西回、藏,北包内外蒙古,分列将军、都统及大臣镇抚之。” 大将军官名。❶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掌统兵作战,不常设。有时在大将军之上冠以他号,如汉武帝为尊崇有功之卫青、霍去病,置大司马,以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光武帝时,给予某些有功将帅以大将军之号。北周实行府兵制,每柱国下,置大将军二人。隋代禁军之左右武卫、左右武候等及唐中央之十六卫(其中十二卫统府兵),每卫均置大将军一人。明清两代往往于战争时设大将军,领兵作战,或在大将军之上再加他号,战后即罢。 大将军官名。不同时期其性质与职掌各异。战国时韩、赵、魏等国所置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秦及汉初以之为将军的最高称号。但自汉武帝以后,大将军变为名号,往往以之加于外戚,成为“内朝官” 的首领,得以统领朝政,非原军事统帅性质或武官之最高职。东汉时大将军时置时废,地位也常有变化,或在公下,或在公上,全因人而异,但总的地位是尊崇的。东汉末年,大将军为上公,成为定制。魏晋以其为位在太尉之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握有兵权并往往成为执政权臣。北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设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隋唐沿置,以为军事单位卫的首长。唐禁军的统领亦冠以大将军称号,为高级武官。宋亦沿置十六卫大将军,但非实职而为虚衔。明清时唯有战事时,以为军事统帅,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之上再加称号,如靖远大将军、奉命大将军等,统兵作战,战后即罢。此外,自唐至元武散官中亦有大将军号,但非实职。 大将军见“军事”中的“大将军”。 大将军官名。战国初设,汉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往往在大将军前加上称号,如骠骑大将军之类。西汉后期及东汉,外戚权臣多加大将军称号。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亦多兼大将军官号。北周实行府兵制,柱国下设大将军。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的高级武官。唐至元,为无实职的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或在其前加上称号,战后即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