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夏王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夏王陵分类:【传统文化】 西夏(1032―1227)历代帝王陵墓。在今宁夏银川市约30公里贺兰山东麓。西夏建国前后开创。有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淳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钓庄陵,襄宗李安全原陵等9座帝陵和70余座陪葬墓。神宗李遵顼以后陵名史书无载。陵区东西4公里,南北10公里,塔式陵台,各种土冢耸立于陵区南北。陵园布局基本仿照唐宋规制,亦有独特风格。每一陵园为独立完整建筑群体,形制大致相同,四角建角楼标陵园界至,由南往北有门阙、碑亭、外城、石象生、内城、献殿、灵台。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石象生置于外城御道两旁,灵台在墓室前10余米,塔式楼阁建筑为封土标志,无爹葬后陵。神宗陵地下斜坡墓道长达49米,墓室深25米左右,属土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随葬品有金饰、鎏金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明代以前被掘毁,残留大量建筑材料及西夏文、汉文残碎碑刻。对研究西夏历史、了解西夏文化和汉文化关系,有十分重要意义。 西夏 (1038―1227)诸帝陵寝所在地。位于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老城)西约70里贺兰山东麓。陵区北起泉齐沟,南迤银巴公路,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在林木掩映中,错落分布着9座帝陵和14座陪葬墓。帝陵可分为东西两行。东行6陵,由南向北分别为景宗李元昊之泰陵 (15号陵)、毅宗李谅祚之安陵(14号陵)、惠宗李秉常之献陵 (11号陵)、崇宗李乾顺之显陵(10号陵)、仁宗李仁孝之寿陵(2号陵)、桓宗李纯佑之庄陵(6号陵); 西行三陵,由南向北分别为襄宗李安全之康陵 (12号陵)、神宗李遵顼之陵 (8号陵)及献宗李德旺之陵(1号陵) (李范文: 《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陵园形制仿唐代,特别是北宋诸陵,将宋陵单城正方形改为重城长方形。每个陵园都是一个单独的建筑整体,外城四角建有角台,标示陵园界至。宫城(内城) 以神墙围绕,四角建有角楼,南墙正中设门阙。陵园主体建筑沿神路左右对称分布,由南向北排列着阙台、碑亭、外城、石像生、阙门、内城、献殿、灵台。灵台是一座高7丈多的塔式楼阁建筑,整体为八棱锥形,有九级、七级、五级之别,建在墓室前3丈处,巍峨矗立,表现出西夏陵园的独特风格。一条长约15丈的斜坡形墓道通入墓室,墓室一般为前狭后宽的方形,周壁不用砖石垒砌,敷设以护墙板,属土洞墓形式。墓内随葬品有大量金银珠玉及精美竹雕、瓷器等。陵区东侧有石灰窑和砖窑遗址,是专为修建西夏陵园和贺兰山东麓离宫而设置的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陵区北部偏东建有陵邑,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士城墙,城内有大型殿堂及多座封闭式庭院,即是帝王举行祭奠活动及体息的场所,又是管理、守卫陵园人员的居留之处。陵区内陪葬墓一般为后妃、王子、公主及高官勋戚墓地。大型墓可与王陵相仿,小者现存墓冢几与地平。墓冢形制多,有园锥形、园柱形、三级和二级蘑菇形等,分为黄土夯筑和白灰封抹两种筑式。西夏王陵在元代已遭破坏,主要帝陵也都遭盗掘,陵园虽已成废墟,但仍有许多地面建筑遗存: 宫城神墙断续相连,殿基台址清晰可辨,大小墓冢鳞次栉比,尤其各座高大灵台突兀耸立,仍为中国古代大型帝王陵园之一。 西夏王陵 宋代西夏国帝王陵墓群。在宁夏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范围南北10公里,东西4公里,随地势错落建有8座帝王陵墓和70余座陪葬墓。据考察,墓区布局基本仿照唐宋规制,各陵自成独立的建筑群体,形制大致相同。陵园四角建角楼,标志陵园界至,由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外城、石像生、内城、献殿、灵台等,平面突出中轴线,强调左右对称,每个陵园占地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四周有神墙围绕,内城四门开门。1972―1975年发掘了其中一座,地下墓室前有一长达49米的斜坡墓道,前狭后宽的方形墓室,两侧各有一所配室,深约25米,墓未用砖砌,属土洞墓形式。墓室早期被掘,但仍出土有各种金饰、鎏金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碎片等。已发掘的三座陪葬墓,均有阶梯或斜坡的墓道。墓室为方形土洞,普遍以铜牛、石马殉葬。西夏陵园在明代以前被掘被毁,地面建葬只剩遗址。但仍保存着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西夏文、汉文残碎碑刻。这些文物对研究西夏文化和汉文化交流的关系有重大价值。据史载,公元1038年(一说1032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历10个帝王,至1227年灭亡。在我国西北地仍有不少文化遗存。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西夏学的研究专著多有问世,西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一颗灿烂明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