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景教碑刻。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明天启三年(1623)出土于陕西盩厔 (今周至) 县。现藏于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碑高2.39米,宽0.86米,厚0.25米。碑额作蟠龙状,中刻十字架(Malte),题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碑文为大秦寺僧景净述,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书。计1780字,概述贞观九年景教教士阿罗本入唐传教后景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碑底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此碑为研究景教在中国传布和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明天启五年(1625),耶稣会士Nicholas Trigault译成拉丁文,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日本人佐伯好郎著有《景教碑文研究》。 186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基督教碑刻。正书。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立,明天启三年(1623)在陕西盩厔县(今周至县)出土。现藏西安陕西省博物馆。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上刻十字架,碑额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景教即基督教。碑文为基督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共1780字。记述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天主教聂斯脱利派从波斯传入中国及其在长安修建教堂和宣传教义的情况。碑底和两侧刻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为研究基督教在中国流传及古代中亚交通的珍贵资料。天启五年(1625)译成拉丁文,后又转译成多种外文流传于世。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大秦景教碑》。唐称基督教为景教,大秦指罗马帝国。该碑是有关基督教传入中国和唐朝帝王、朝臣赞助、崇奉基督教的碑刻。碑高2. 36米,宽0. 86米。由唐代大秦寺僧 (波斯传教士) 景净撰写碑文, 吕秀书写。碑文刻有1780汉字,概述景教传入中国后的情况及基督教教义。碑上端刻有十字架,碑侧有用叙利亚文刻写的传教士65人姓名,碑额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该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二月四日,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大灭佛教,景教被视为 “邪法”,遭到致命打击,《景教碑》被埋于地下。明熹宗天启三年 (1623) 在陕西盩厔(今周至县) 出土。碑中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波斯人阿罗本奉其教入长安 (今西安),太宗命房玄龄总仗西郊,将阿罗本迎入宫内。留诸朝廷,翻译经典。贞观十二年秋七月,太宗命有司立波斯寺 (复改名大秦寺) 于京师义宁坊,度僧 (教徒) 21人,定名曰景教。碑文又载唐高宗李治(650~683在位) 令“于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唐玄宗命宁国等5王亲到景寺中设立道场,并且把高祖李渊至睿宗李旦5帝像陈列于景寺中。碑云: “肃宗文明皇帝,于灵武等五郡,重立景寺。”“代宗文武皇帝……每于(耶稣) 降诞之辰,赐天香以告成功,颁御馔以先景众。” 德宗即位后,继续推崇景教,且于建中二年特立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长安,以志隆盛。《大秦景教碑》真实地记载了唐代宫廷200余年间崇奉基督教的情况,也表明了当时该教的兴盛。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碑刻。立于建中二年(781年)。全高约2.80米、宽约0.85米、厚约0. 16米。正面碑文正书32行,行64字。正面下部及左右两侧用叙利亚文和汉文合刻70名景教僧的名字和职衔。背面无字。碑文颂扬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盛况。是研究唐代景教的珍贵资料。现存西安碑林。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著名碑刻之一。立于德宗建中二年(781)。记述景教即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并在长安发展的情况。碑座及碑侧有古叙利亚文题记。是研究唐代宗教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碑刻。明天启五年(1625年)陕西盩厔农民挖土建屋时掘出,现藏于西安碑林。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上部有飞云和莲台烘托着一个十字架,包围十字架的是一条无角之龙,左右配百合花。正面碑文32行1780字,正书,景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碑文分序、颂两段,俱汉字,介绍了景教的基本信仰,叙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主教阿罗本(Alopen)携真经到长安,唐太宗派房玄龄等迎入宫,译经传道、建寺及以后6代皇帝优待景教的150年的发展过程。下面和左右两侧附古叙利亚教士题名及在教职务,也有附汉名的,共70位。这里的大秦实际指波斯,唐代所称景教就是基督教中的聂斯脱利派,因信奉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利所倡导的教义而得名,该教派形成于5世纪,由于被判为异端而向东方逃跑,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有一定发展,后受到波斯国王保护。此碑发现与保存成为中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最早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