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涯海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位于三亚市西20多公里处的马岭山下,是中国南方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天涯海角是由一组石头组成,其中有一块圆柱形巨石,刻有红色的“天涯”两个大字,是在1733年由当时的清代崖州官员程哲题刻的。在与天涯相距不远的另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海角”二字,也是清代人所题。除了“天涯”、“海角”外,还有一块大石头也很有名,石头上面刻有“南天一柱”四字,中国现行的人民币上就有这个图案。
天涯海角风景区海滨沙滩上,星罗棋布的石头以这一段最为密集,块头也最大。其中一座刻着“天涯”两个字的垒石,可以称作“祖石”,其他的石头只能算“石儿”、“石孙”。“天涯”石周长约60米,高10米,圆中见方,方中呈圆,独占着海湾一角。石的下方还刻有“海阔天空”四个字。
紧挨着“天涯”石西北角有一组伸入大海的垒石,互倚相依,其中一座峭岩,突兀奇拔,似一柱巨笋,笋尖上刻有二字“海角”。绕行于磊石岩隙之间,只见浪花撞击着岩根,路也就尽了,确实就是海角。“海角”和“海阔天空”为何人所题, 由于没有落款,产生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晚清文人所刻;一种认为是民国初年地方要人题留。“海角”二字和“天涯”二字遥相呼应,构成了天涯海角的完整概念。
地址:三亚市崖城镇 邮编:572025
电话:86-898-88837867 传真:86-898-88837899

318 天涯海角

见07205条。


205 天涯海角

位于三亚市西南24公里,以山海胜景闻名。海蚀地貌发育,岸边怪石耸立,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大字,清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知州程哲所写。古代交通十分闭塞,封建帝王当做流放犯人之地,迁客至此视为人间尽头和绝境,今为海南旅游胜地。这里湾阔波轻,细沙金黄,建有海上游泳场。远望海天一色,蔚蓝皎洁。背依密密椰林,大地终年翠绿,一派热带风光,景色迷人。建有海滨行道和观海亭。

天涯海角

位于市西26公里处。古为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远离中原流放至此者,举目茫茫无归路,观之海角是尽头,望之天涯已无路,故叹为“天涯海角”。因山岭崎岖,道路险峻,骑马者必下马徒行,又名下马岭。其地斜伸至海,海畔沙滩银白,上面奇石参差错落,或卧、或立、或踞、或蹲,形状各异。中有一略呈圆柱状的巨石,周长60米,高约10米,上刻“天涯”二字,系清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知州程哲手迹。其西一巨石镌“海角”,乃清宣统元年(1909)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另一圆锥形大石刻“南天一柱”,皆为清代文人所题刻。郭沫若三度游此,并于“天涯”巨石上书刻“天涯海角游览区”,又于巨石书刻三首五言古诗。被唐诗人杨炎叹为“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的鬼门关,如今已成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铁路、公路交通皆甚便利。

天涯海角

又称“天涯地角”。指极远的地方。❶据考查为海南岛南端崖县三亚镇西的海湾,其上有两块巨岩,刻有“天涯”、“海角”。相传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崖州知州程哲所题。一说在崖县东南的岬角(角指尖端)。
❷宋代在钦州(治今广西灵山)有天涯亭、廉州(治今广西合浦)有海角亭。参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一。参见“旅游学”中的“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

位于海南岛榆林西南,距崖城20多公里的海滩上。海天一色,奇石突兀,蔚为壮观。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刻石。现辟为海南岛著名游览胜地。参见“地理”中的“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

原名下马岭。位于海南省最南端的崖县三亚镇海边。海边巨石耸立,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知州程哲等题刻“天涯”、“海角”“海阔天空”“南天一柱”等字,故称天涯海角。海南在古代是流放官吏的地方,唐、宋两代许多卿、相大官贬到这里,过着忧郁穷困的生活,留下多少忧愤惆怅的诗句,如今却成了众人趋之若鹜的游览胜地。这里海天一色,蔚蓝皎洁,奇石磊磊,雪浪翻花,景色极为壮观。

天涯海角

在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所谓“天涯海角”便是天和地的尽头。然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天圆地方”的说法自然消失了,但是 “天涯海角”却真有其地。
天涯海角,它在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市马岭镇约2公里外的地方。整个古迹依山傍海,座落在银白色的沙滩上。它由上百块大小不等的奇形怪状的石头组成,象一把明亮的珍珠撒落在银盘中一样,点缀在汹涌澎湃的海湾上,有的半没海中,拍浪挺立。中央的一块圆柱形巨石,周长达60米,高约10米,巨石正面的右上方,刻有“天涯”二字,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石的左上方刻有“天涯海角游览处”,下方镶嵌着郭沫若同志的诗三首,字体是郭老的手迹。紧靠巨石的北面,横卧着一长方形大石,二石之间自成一条小胡同,穿过胡同至一石群,群石中有数块尖状形的大石耸立着,高约十几米,尖石的顶端刻有“海角”二字。从大石东边沿海滩行走约200步,在一群大石中矗立着一块锥形大柱石,它象一个忠诚的卫士,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石高约7米,上书“南天一柱”四字。其字刻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均不见史载。它与“海角”二字,据说是清代末叶镌刻的,较 “天涯” 二字稍晚。
南天一柱与陵水县黎安海面上的一座名叫双女石的礁石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黎安一带海面恶浪翻滚,人民生活困苦。王母娘娘的两个仙女决心要为穷苦人做点好事,便悄悄地离开南天门来到南海,并肩站立于波涛之一,顷刻大海平静了。她们帮渔人指航打鱼,人们的生活变得安定美好。一天,由于护送渔人晚归被王母娘娘发现,王母便派来雷公电母要抓回两位仙女治罪。但仙女不肯从命,自愿化为一座巍峨的双峰石为渔人指引航向。雷公大怒,便把双峰石炸开。双峰石腾空而起,一截掉在黎安附近海面裂成三块; 一截飞到本岛南端的天涯,就是这座南天一柱。
纵眼古迹,雄伟壮观,风景优雅,环境别致。游客面对茫茫苍海,海风拂面,遐想联翩,顿觉置身天涯,难怪古人称此地为天之涯,海之角了。这里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无不赞口不绝,争相吟颂着郭老的诗句:“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动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郭老曾三游其境,写下了脍灸人口的诗篇,为天涯海角添赋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天涯海角背靠下马岭,在古代是个交通闭塞的关口,《崖州志》 云: “有一径可通行人,乱石棋布,潮涨即不能往来。”这条小路就是天涯岩左边的小胡同,潮水高涨时是不能通行的。由于它的地势险要,这里成了古崖州城东路的第二道关隘,并派有军队驻防。清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钦差大臣苗曹汤曾巡视边防到此,并于石上刻有 “海判南天” 四个大字,是此地最早的题刻。
巨石上的 “天涯”二字,当地人传说是苏东坡当年贬谪海南游历崖州时,发现此风景胜地,并手书二字于石上。其实,此二字并非东坡之手迹。据《崖州志》所记,“天涯”二字是清朝雍正年间崖州太守程哲所书的。游人若留意注目,“天涯”之右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五个小字,“天涯”之左亦有“程哲”二字,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见,这才是 “天涯”二字的真迹,也是天涯海角的得名之故。
如今,这个在封建社会中曾经是逐臣流宦的天涯之地,现在已修缮一新,亭台宾馆拔萃其间,成为人们向往喜爱的游览胜地。

天涯海角

中国海南游览胜景。位于海南岛南部三亚市西24km处。海滩巨石耸立,岩石被海浪冲刷光洁无棱角。清雍正十一年(1733)崖州知州程哲等题刻“天涯”、“海角”、“海阔天空”、“南天一柱”等字,故名“天涯海角”。站在海滩上望大海、观“天涯”巨石,似如一座山岩(崖)石壁,高约20m,宽约30m,位于岩壁中上部镌刻“天涯”2个大字,中下部镌刻“海阔天空”4个大字。从“天涯”岩壁至“海角”岩石处,有相隔20~30m的曲径,群岩耸立在海滩上,其中有一块突出尖陡岩,在正面顶部镌刻着“海角”2个大字,这便是“天涯海角”景观的由来。1961年郭沫若第1次游览“天涯海角”,被相传苏轼手书的“天涯”两个刚劲大字所吸引,但郭沫若认为苏轼墨迹多为行书草书,尚未见到隶书,苏轼并没来过“天涯海角”,对此传说存疑。一年后郭沫若再访“天涯海角”,登梯上石壁,考查出“天涯”2字为“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的题款。位于“天涯海角”巨岩之东约50~80m处的海滩上,有一圆锥形石柱,高约8m,中径粗约2m,望海方向可见正面刻有“南天一柱”4个大字,气势壮观。三亚市西部10km处,有“落笔(水)洞”,洞阔顶高均3m,洞壁镌刻“落笔洞”3个字,为古代游人题咏。三亚市之南5km处,有一座鹿回头公园,山势貌似一只金鹿站立海边回头观望,故名。公园繁花似锦,柳树林茂。山顶建有“哈雷彗星观测台”,可登台眺望三亚市风光。三亚市南3km处,有大东海浴场,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

天涯海角

小说。安林作。195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两篇故事:《天涯海角》和《一件无头案》。都是描写肃反运动中,公安战士和人民群众追捕反革命分子、侦破杀人案件的故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