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上感应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0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道教劝善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并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立身处世的准则。认为天道奖善惩恶,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天庭根据世人的善恶决定人命寿夭。南宋以至明清,影响甚大。《正统道藏》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有清人俞樾所撰《太上感应篇赞义》2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此书还流传东亚各地,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即有翻刻本出版。 太上感应篇道教典籍。八卷。作者不详。据宋绍定六年(1233)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称“臣窃观宝藏之诸经中,有瑶编之大训,本慈悲而救物。”“宝藏”指《琼章宝藏》,即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太上感应篇》本文当出于北宋末年。《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郡斋读书志》也著录“《太上感应篇》八卷”,并称“汉嘉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也”。《道藏》收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传文中有徽宗庙号及南宋年号,当成文于南宋前期。 太上感应篇道教书名。《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托名太上老君之言,述说因果报应和伦理纲常,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系儒、释、道合流的“善书”。南宋后至明清广泛流行于民间。 太上感应篇道教著作。作者不详,宋代李昌龄初传。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以封建的义理伦理纲常为中心,“言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集注》)。提出“福祸天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声称,天上有三台北斗君在人头上录其罪,身内有三尸神(参见“守庚申”条)在人体里录其过。司命之神便依据罪过的轻重大小,决定人命寿夭。如罪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若改恶从善,其报应也将转祸为福。行为符合义理和道即是善,行善就会“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因而劝诫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该书自出世至明清,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颇大。17、18世纪时还流传到东亚各地及日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