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寺锡伯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平寺锡伯碑是记述锡伯族归属清政府后在关东地区发展史之唯一存世遗物。康熙四十六年(1707),原于沈阳旧城地载门外(今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黄寺路一段)建寺,俗称“锡伯家庙”。嘉庆八年(1803)立满、汉文石碑各一筒,今仅存满文碑一。碑高144、宽57.5、厚20厘米。碑身四周镌刻花纹,座为须弥纹。碑阴阳两面均镌满文,额首各有四字,汉译“万世永传”。碑阳铭文为立碑时间,上有“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恭立”字样及立碑人名衔。碑阴铭文则叙述了锡伯部落始居黑龙江海拉尔地区,后迁移至齐齐哈尔、墨尔根、伯都讷等地编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进入辽沈地区,并派在盛京各城驻防。至四十六年,这一地区之锡伯族人遂集资建寺,后勒石立碑纪其事。1962年收入沈阳故宫,1982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近年已将原断裂石碑修复并复制一碑立于寺中供游人观赏。 太平寺锡伯碑清代所立锡伯族现存唯一碑刻。嘉庆八年(1803年)立于沈阳市太平寺。碑高144厘米,宽57.5厘米,厚20厘米。正反两面均以满文刻写。反面刻有满文13行,共220字,其中残缺16字。碑文记载了锡伯族先祖居住地的情况,被编入蒙古八旗和满州八旗以及进入沈阳地区的时间,建寺经过和所信宗教。此碑1954年被发现,后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 太平寺锡伯碑清代锡伯碑刻。嘉庆八年(1803)立于沈阳市太平寺。1954年发现。1962年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碑高144厘米,宽57.5厘米,厚20厘米。阴阳两面均镌有满文。碑阴有满文十三行,计二百二十字, 残十六。记述锡伯族先世居地情况, 被编入旗和进入沈阳地区时间、宗教与建寺经过。为锡伯族现存唯一碑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