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阳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太阳taiyang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动。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49597870公里,这个距离又作为一种长度单位,叫天文单位。太阳直径为139198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体积总和的600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正因为如此大的质量,才使太阳系中的其他星体都在它的吸引力作用下绕其运行。 太阳结构 太阳taiyang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其它所有成员都以它为中心绕行。同时它又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在离银河系中心10秒差距(1秒差距=3.08×1016米)处同其他恒星一起绕银河系中心运行。在天文学中常以符号⊙表示。 就太阳整体而言,是一个基本稳定的天体,而在太阳大气局部区域却常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出现某种活动现象。如光球层出现的黑子、光斑,色球层出现的谱斑、耀斑、日珥以及日冕层的凝聚物等。这些活动各有特征,但又都随着太阳活动的总趋势而共同涨落。活动峰年,一切活动现象都达到高潮,到了谷年又都处于低潮。而这些活动体位置经常互相邻近,如黑子附近有光斑,耀斑又常出现在黑子上空或附近。因此人们把一大群活动体所占据的空间称为太阳活动区。活动区的内部结构复杂,其各种活动现象是共生的,比较能够表征活动区物理实质的现象大概是日面磁场。光球、色球以及日冕的磁场结构基本类似。磁力线象一根纽带,把太阳大气各个层次贯穿起来,磁场是控制太阳等离子体运动和演变的重要因素。至于太阳活动产生的根源,很可能是大气下面的对流层。 太阳的一生可概括为:大约在50亿年前一大团气体云在重力作用下收缩,在收缩过程中,核心内部的温度开始升高。当核心温度和密度升到一定程度,收缩停止,太阳内部开始了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成为主序星。太阳目前正处于此阶段。此阶段停留时间最长,估计有九十亿年。当中心区氢耗尽后,将由氦和其它较重元素的核反应来维持其能源,此时太阳将从目前的阶段逐渐变为体积大、密度低、表面较冷而又很亮的红巨星。当所有核能源全部耗尽后,太阳内部将没有能源抵制引力坍缩,这就使它的半径缩小,密度增加,从而使它的物质进入简并电子气体态,成为白矮星。随着内部温度和光度的逐渐降低,最终它变成一颗黑矮星,就此结束一生。太阳的演化和一般标准恒星的演化方式相似。 太阳taiyang针灸穴名。出《元亨疗马集》。马位于颧弓下方,外眼角后方3厘米的面横静脉上。其腹侧有面横动脉与颞浅神经面横支并行。左右侧各一穴。牛位于外眼角后方约3厘米的颞窝中。深部有颞浅动、静脉及颞深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的分支分布。羊位于外眼角后上方1.5厘米处。猪在外眼角后上方2~3厘米凹陷中。马施针时,要低头取穴,压迫血管后方,待其怒张后以小宽针或三棱针顺血管刺入1厘米, 出血, 出血量可达100~200毫升, 或避开血管以圆利针直刺3~6厘米。牛、羊、猪则以圆利针或毫针刺入, 牛3~6厘米, 羊、猪2~3厘米。具有祛风消肿、泻热退翳功效。主治脑黄、中暑、肝热传眼、睛生翳膜、癫痫及牛感冒。 太阳❶经脉名称。有阳气旺盛的意思。太阳有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分。太阳经脉循行于人体的表面,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的就是太阳经。其临床表现多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治疗当以驱风散寒为主。 太阳taiyang离我们人类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是自身发光的恒星,它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温度,实际上是个大火球,在太阳上连钢铁也都要化成气了。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来自太阳,我们所使用的几乎所有能源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太阳的体积很大,差不多有1 000万个地球那么大。但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太远(大约15亿公里),我们在地球上看,它就不显得很大了。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转的。除了地球以外,在太阳周围还有一些别的天体围绕着太阳运转,包括9颗大行星,它们的卫星和其它一些天体(如小行星、彗星等等),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颗大行星。太阳和这些天体一起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Taiyang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49 597 870公里,这个距离被作为天文上独特的量度距离单位叫天文单位。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是太阳系中所有行星体积总和的600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如此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及其它天体都绕着它运动。太阳也有自转和公转(绕银心运动),自转周期在日赤道处为25天,公转周期为2.5亿年。目前太阳已有约50亿年的历史了。太阳是一团炽热的气体,其表面温度大约6000°K,是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太阳的化学成分是由氢和氦组成的,其中氢占全部质量的71%,氦占27%,其它元素占2%。太阳结构从里到外分内部和外层大气两部分。太阳内部从核心向外可分为中心核反应区、辐射传输区和对流层。其中心核反应区的温度高达1 500万度,压力大约为3.4×1017达因/厘米2,物质密度是160克/厘米3,在这种高温高压状态下,太阳中心物质发生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每个氢核在反应中有0.7%的质量转化成为能量。每一克氢聚变成氦就有0.0069克质量转化为1500亿卡的能量。因此太阳每秒钟从表面辐射的能量达90亿亿亿卡。地球只得到这总能量的20亿分之一。太阳外层大气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太阳明亮发光的表面就是光球层,温度为5770K,是太阳发光的部分。光球层厚度约500公里,这一厚度与太阳半径70万公里相比,简直比苹果皮还要薄。用望远镜观测太阳,可以看到光球上的一些现象:明亮的太阳圆面上常有一些大小不等的黑斑,叫太阳黑子。在太阳圆面边缘常有比周围更亮的亮斑,叫光斑。在没有黑子和光斑的地方可以看到颗粒状结构,叫做米粒组织和超米粒组织。这些活动的米粒组织在望远镜下观察形态像米粒一样。 太阳结构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处于主序阶段的典型G2光谱型矮星。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由中心到边缘可分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包括光球、色球、日冕三层)。化学元素几乎和地球相同,按质量计,氢约占71%,氦约占27%。太阳运动包括绕银心以约250公里/秒的速度的转动、相对于邻近恒星以19.7公里/秒的速度朝武仙座方向的本动和自转(太阳赤道处周期约25天,两极处约35天)三种。太阳大气中存在和太阳磁场有关而不涉及太阳本体基本稳定性的活动,如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阳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氢到氦的聚变反应。太阳基本数据如下表:
太阳经外奇穴名。别名“前关”。位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一寸的凹陷中。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口眼斜,牙痛等。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阳经外奇穴。取穴: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寸的凹陷处(见图2-1-10)。主治:上牙痛、偏正头痛、口眼斜、目眩、目涩、目赤肿痛、头晕。刺灸法: 太阳恒星。太阳系中心的天体。是一个发光的气体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6亿km。直径139.2万km,为地球的109倍。平均角直径约32′。质量1.989×1027t,为地球的33万倍。平均密度1.409g/cm3,中心密度160g/cm3。表面重力加速度274m/s2,为地球的28倍。中心压力3.4×1016Pa。有效温度(表面温度)5770K,中心温度1500万K。年龄50亿年,估计其寿命可达100亿年。总辐射功率3.83×1033 erg/s。表面逃逸速度617.7 km/s。目视星等为-26.74等。太阳的元素组成与地球相仿,但氢占71%,氦占27%,其他元素(碳、氮、氧以及各种金属)仅占2%。太阳也有自转,其周期在赤道约为26.9d,在两极约为31.3d。太阳活动有11、22、80年周期。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