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膑兵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3 孙膑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亦称《齐武子》。为孙武后代孙膑及其弟子所著。本书在亡佚千年后,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先秦兵书,从而解决了历史上是否有两个孙子和两部兵书的悬案。出土之竹简残断散乱十分严重,经专家精心整理、考证、注释、编纂,于1985年9月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其中的《孙膑兵法》收整理后的竹简222枚,15篇,后增五教法1篇,共16篇,约4900字,即现行的竹书《孙膑兵法》。按其内容可归纳为:论述谋略、作战指导,论述治军、选卒、将帅修养,阐明军事理论和介绍战例等四项内容。本书不仅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特点,也反映了一些具有战争共性的规律,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虽只残存部分内容,但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评价,在中外军事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孙膑兵法古代军事名著。亦称《齐孙子》。战国时齐国人孙膑著。《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不见此书目,该书失传一千余年。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发现竹简,经整理得一万一千余字。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十五篇;下编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后、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十五篇。共三十篇。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吴子》的军事思想,许多论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孙膑兵法兵法论著。又名《齐孙子》。战国时期孙膑撰。孙膑(生卒年不详),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东南)人。约与商鞅、孟轲同时。他是孙武后世子孙,深得《孙子兵法》真传,因魏将庞涓嫉妒其才,被骗至魏国,惨遭膑刑,故史称孙膑。后逃回齐国,经齐将田忌推荐,被齐威王委以军师重任,在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运筹帷幄,大获全胜,帮助齐国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他也“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兵法家。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中国古代的军事著作。战国时齐国孙膑著。《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约在东汉末年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一批残简。今存本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十五篇,下编十五篇。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中国古代著名兵法。战国中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及其弟子著。《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89篇,图4卷。”东汉末年其书失传。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的竹简,共364枚,经整理考证分上、下编共30篇。《孙膑兵法》认为,在战争中, “有委” (即有充足的物质储备)、“有义”(即有正义)是“战胜而强立”的基本条件。(《见威王》)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论断。认为10次作战而10次胜利,是因为将领善战的作用超过了“天时”的作用。“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月战》)基于此, 《孙膑兵法》对将领提出了“忠”、“信”、“敢”等道德要求。“忠”指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忠于国家;“信”是指将领必须言而有信,信赏明罚,公正无私。“敢”指将领要“敢去不善”,即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坚决纠正各种不道德行为,确保军队有良好的纪律和政治素质。其中,“素信者昌”,赏罚严明尤为重要:“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威王问》)重视士兵的作用,强调武德教育的重要。指出:“兵之胜在于篡卒。”“德行者,兵之厚积也。”(《篡卒》)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阶段,从道德精神等方面提出了五项鼓舞士气的措施:“合军聚众”,深入动员,搞好“激气”;“复徙合军”,整饬队伍,检查装备,搞好“利气”;“临境近敌”,鼓舞斗志,搞好“厉气”; “战日有期”,增强勇气,“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搞好“断气”;“今日将战”,做好各项战斗准备,使部队保持持久的高昂士气,搞好“延气”(《延气》)。 孙膑兵法上编十五篇,下编十五篇。孙膑撰。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人,约与商鞅、孟子同时期。齐国阿 (今山东阳谷东北)、鄄 (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其真名不可考,因受过膑刑,故史称孙膑。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妒嫉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遂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后为齐使秘密带回齐国,齐将田忌待以宾客之礼。尝为田忌谋,赛马取胜。田忌荐之于齐威王,任军师。周显王十五年 (公元前354年),魏伐赵,赵急,出使求救于齐。次年,齐威王遣田忌、孙膑率兵救赵。孙膑避实击虚,批亢捣虚,引兵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将庞涓回师自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遭齐军伏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后十三年,齐魏马陵之战又重创魏军,庞涓智穷兵败,乃自刭。案此太史公说,或谓 《孙膑兵法》首篇《擒庞涓》,庞涓在桂陵之战兵败被俘,何又有后十三年马陵之战,庞涓自刭?今人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于此有说,谓禽 (擒)有二义,此禽为制服之义,非擒获之义。其说有据,文繁不俱录。相传孙膑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小注:图四卷。颜注:孙膑。可见此书在汉以前尚存,又名 《齐孙子》。其后失传,《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故自宋代以来迄至近世,众多学者对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法传世问题提出怀疑,或谓孙武即孙膑,孙子十三篇即《孙膑兵法》,聚讼纷纭,莫衷一是。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其它一些先秦兵书竹简,证明孙武、孙膑各有兵法,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疑案至此全解。经专家整理,1975年出版,共收竹简四百四十余牧,计一万余字(此统计数字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孙膑兵法》编者注,文物出版社)分上、下两编,各十五篇。上编十五篇篇名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有 [ ]者标题乃竹简整理小组所加,原简无标题。)上编直录孙膑的言论与有关事迹,当为孙膑及其弟子所撰无疑。下编既没有孙膑、田忌、齐威王之间的问答之辞,也没有 “孙子曰”字样,因此,其是否为孙膑之论著尚难确断,姑存疑。此书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在战争观上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论点,主张以战争的手段来实现“天下服”的政治目的。在战略上主张 “必攻不守”,所谓“必攻”,即指坚决地攻击,或说一定要打击; 所谓 “不守”,不是说不防守,而是指敌方没有防守、或无法防守、或防守虚弱之处。攻敌之不守之处,为兵家用兵之要略。此乃《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谓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在战术上,“孙膑贵势”(《吕氏春秋·不二》),极为重视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天候、阵法等各方面条件,创造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此外,孙膑对将帅的选拔,士卒的训练等都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以“道”制胜,其所谓 “道”,即今语 “客观规律”。主张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弥足珍贵。此书久佚,直至1975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方重见天日。经由专家整理,1975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简本《孙膑兵法》,为普通32开本; 7月又出版线装大字本。1985年版将下编移出,补入 “五教法”一篇,共十六篇、二百九十四简,文字也有较多修正。近年此书较好的整理注释本有张震泽 《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此外,邓泽宗 《孙膑兵法注译》 (解放军出版1986年版)、傅振伦 《孙膑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86年版)、刘心健 《孙膑兵法新编注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俱可参考。 《孙膑兵法》孙膑是中国战国时齐人,孙武后世子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于是秘密召孙膑至魏,借故施以膑刑 (去膝盖骨)。以后,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秘密回到齐国。齐将田忌把它推荐给齐威王,拜为军师。孙膑精于韬略,辅助田忌打了许多胜仗。最著名的是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 (今山东荷泽东北) 之战,孙膑用 “批亢捣虚”、“疾走大梁 (魏都,今河南开封)”、“攻其必救” 的战法,大破魏军,击毙了庞涓,解除了魏军对赵都邯郸的围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围魏救赵” 之称。 《孙膑兵法》孙膑是中国战国时齐人,孙武后世子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于是秘密召孙膑至魏,借故施以膑刑 (去膝盖骨)。以后,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秘密回到齐国。齐将田忌把他推荐给齐威王,拜为军师。孙膑精于韬略,辅助田忌打了许多胜仗。最著名的是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 (今山东菏泽东北)之战,孙膑用 “批亢捣虚”、“疾走大梁 (魏都,今河南开封)”、“攻其必救”的战法,大破魏军,击毙了庞涓,解除了魏军对赵都邯郸的围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围魏救赵”之称。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原书共89篇,图4卷,约在东汉末年失传。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竹简4900余枚。其中竟发现亡佚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震惊国内外学术界。整理为今本。上下两编,各15篇,1.1万字。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孙震泽《孙膑兵法校理》。 《孙膑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古称《齐孙子》 ,战国中后期孙膑及其弟子撰。它继承了《孙子》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在军队建设、作战指导,战争观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原则与观点。主张“战胜而后立” ,符合七强并立和渐趋统一的客观形势。认为首先要“富国” ,才能“强兵” ,要重视士卒训练,将帅选拔,重视人的作用。主张 “事备而后动” ,根据具体情况用兵。强调“必守不攻” 的战略思想。此外还提出了许多灵活用兵的战术原则和方法。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价值。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该书残简,经整理为 《孙膑兵法》 ,分上下两编,各15篇。 孙膑兵法中国古代军事名著。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与春秋末年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一样,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备受推崇的军事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却不见著录,盖隋以前已失传。1972年4月,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与《孙子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同时发现了失传一千余年的《孙膑兵法》,从而解决了自宋代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对于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书传世的种种争论。《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兵法的军事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孙膑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明确主张“战胜而强立”、“举兵绳之”,以兵“禁争夺”。他在肯定战争不可避免的同时,主张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强调“事备而后动”,方可“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在战争问题上另一个有价值的思想,是着重指出战争指挥者必须知“道”(战争的客观规律和指导规律),把其军事思想建立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基础之上。《孙膑兵法》残简中占篇幅最多而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是有关作战指导方面的论述,尤其是其中“以寡击众”、“必攻不守”、“势备”、“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等思想。他认为要做到以寡胜众,以弱胜强,关键在于集中自己兵力,分散和牵制敌军;主张在战争中应以进攻战略为主,并十分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在治军问题上,他认为:“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明确提出:“不信不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并强调对士卒和民众要善于因势利导,赏罚分明,从而将士卒的勇敢作为致胜的因素之一,肯定了“民”心对于战争胜败的影响。孙膑的军事理论,初步分析了事物的两重性和可变性,基本上认识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孙膑兵法》堪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战争问题上运用的典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