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单位。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经籍馔诂》: “家,室也。”《尔雅释宫》: “人所居称家。”《吕贤不屈》 “此非不便之家氏也。”注: “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周礼·小司徒》: “上地家7人。” 注: “3夫为1家。”卿大夫别称。《春秋左传·桓公二年 (公元前710年)》: “诸侯立家。” 杨伯峻注: “诸侯分采邑与卿大夫。卿大夫曰家。”


❶指家庭,即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诗经·周颂》:“克定厥家”,《墨子·尚同》:“治天下之国如治一家”。
❷指居住地,《易·家人》释文:“人所居称家。是家仅有居住之意”。有关“家”字的甲骨文考征认为,“家”宇象征房子底下有一只猪。“家”字本义最初就是养猪的地方,引伸出来便为一畜牧点,因为当时畜牧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保证,所以一群人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一个“家”。“家”的概念与“户”的概念具有密切联系,但彼此又有区别。“家”主要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的群体;“户”则主要指以居住为标志的群体,两者应相互区别。但由于绝大多数“家”的成员都在一起居住,所以常常一家即一户。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一家可能是一户,也可能不是一户;是一户的可能是一家,也可能不是一家。如夫妻两地分居虽不为一户,但为一家;单身集体宿舍的成员虽住在一起,共为一户,但却不是一家。范广伟

《家》

是巴金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同时也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家》最早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后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仅在解放以前就印行过30多次。《家》中所描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作者以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的。其中许多人物与故事,都是作者所十分熟悉的。由于作者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对于一整套封建礼教和封建腐朽本质,以及没落过程等都有着很深的了解和认识。作品中高老太爷是个道貌岸然、专横独断的封建家长,是封建专制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一生象征着整个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命运和历程,而高公馆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一个缩影,高老太爷的死预示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高觉新是 一个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束缚下成长起来的忍辱屈从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长房长孙,由于他特殊的地位,造就了他特殊的性格。他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幸福、自由等一切,来维护这个封建大家庭。觉新的悲剧性格,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国民性的弱点。觉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典型形象。高觉慧是一个思想激进、行动大胆、敢于同罪恶的封建制度彻底对抗的叛逆者的形象。由于觉慧深受 “五四” 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使他像一束不息的火种,投入这个窒息的封建大家庭,为觉新、觉民等人开拓了一条追求光明与自由的道路。他最后离家出走,表明了他反封建的彻底性。觉慧这一叛逆者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家》这部小说通过高公馆的崩溃与没落,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大家庭的愤恨,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命运。《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针对不同人物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不同,施以不同的笔墨,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点。在作品中作者还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得人物与情节均十分生动。在语言上具有清丽流畅、热情奔放的艺术特色。《家》在解放以后,曾三次被搬上银幕。这部作品历经50余年的考验,至今仍保持着不衰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现代文学上一座艺术的丰碑。

长篇小说。巴金著。1933年出版。详“激流三部曲”。

家是家庭的简称,它较家庭更常用,更具有浓厚而广泛的社会生活气息。我国古代《说文解字》释:“家,居也。”即人居住的地方。而从甲骨文考证得到的结论则是:“家”字象征着房子底下有一头猪,本意是指养猪的地方,并由此延伸出“家”即畜牧点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家”字甲骨文出现的这一时期正值农业和畜牧业刚刚完成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已成为一部分人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此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一个饲养牲畜的“家”。当然,经过人类历史文明的漫长演进,现在的“家”已不再仅仅是那个“居也”或者跟饲养牲畜联系在一起的“家”,而逐渐成为包含着各种丰富规定性的社会历史范畴之一。首先,这个家指的是社会群体,不是个体。它至少要由两分子及其上的成员组成,单个的人不好称之为家。其次,这个家包含着由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由血缘而结成的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其他藉此派生的各种亲属关系。再次,这个家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和整个社会共同脉动,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和家之间则进一步形成各式各样的关系网络,形成家的受牵制的外在环境。从一个新的角度讲,家可以说是一个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人们一提到家总会流露出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这是因为家不折不扣是真正伴随人之一生的东西;人汲取它的营养而长大,又怀着一种信念去建筑它,使它变得更美好。

《家》

长篇小说。作者巴金。原名 《激流》,1931年4月开始在上海 《时报》 连载,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改名为 《家》,与作者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 《春》、《秋》,并称 “激流三部曲”。作品描写1920年冬到1921年秋,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作品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再现了 “五四” 运动时期成都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军阀混战,学生请愿示威运动,进步刊物的出版以及它们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关于女子上学、剪发以及文言和白话问题上的斗争,揭示了时代的基本面貌和社会的本质特征。作品在这个典型环境里,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高觉慧、高觉新、高觉民、李瑞珏、鸣凤以及高老太爷、高克明、高克安、高克定等人的典型形象。作品有力地抨击了以封建家长制为代表的专制制度,通过鸣凤、瑞珏、婉儿等的死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夺去一个又一个年青的生命; 热烈地歌颂了 “五四”运动所唤醒的一代新人的成长。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对立面,觉慧是这批青年的代表,他身上体现了 “五四” 运动的精神,表现了时代激流的走向,他是一个不妥协的反封建的勇士,是一个走在斗争前列的先进人物。作品出版后的数十年间,觉慧的形象成为广大青年冲破封建网罗、寻找出路的向导和榜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出版以来,作品多次再版、重印,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家》

“激流三部曲” 中的第一部 《家》 是巴金的主要代表作,发表于1931年。50多年来,它以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一直吸引着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家》 以 “五四” 运动后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 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凶残和腐朽,痛切地批判了 “作揖哲学” 和 “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家》 的深刻的主题主要是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表现出来的。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专横、冷酷、腐朽、反动。他的话在高家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芬这三个人物的爱情悲剧。他对男女仆人视同牲畜,强把十七、八岁的鸣凤送给60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呜凤以死抗议,他又把另一个丫头婉儿硬塞进红轿,抬到冯家受罪。但他的家长专制统治,不但遭到已被时代浪潮唤醒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觉慧、觉民等人的反抗,就是对其两个宝贝儿子克安、克定也丧失了约束作用,他们在外面狂嫖滥赌,为所欲为。于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由于寄生虫的内里蛀空,新生的力量的反叛,便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露出了彻底崩溃的衰迹。
高老太爷主导性格是专横与冷酷,但他临终时却对觉慧和觉民表现了罕见的慈祥与温和,他不仅赞扬了觉慧,还出乎意料地取消了对觉民婚事的决定,甚至还向孙子们作了自我批评: “我的脾气也太大了些,现在我不发气了。” 过去有人批评这样描写破坏了高老太爷的性格,其实,这正是巴金描写高老太爷的深刻之处,因为高老太爷平时对儿孙的专横、冷酷,是为了维护他大家庭的秩序和兴盛发达,但当看到儿子辈已经腐烂堕落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辈身上,尽他最后一次努力,把觉慧、觉民从所走的新的路上拉回来。所以,他临终时对孙辈所表现的慈祥、温和、忏悔,是他病中思虑的结果,是高老太爷企图为维护他的封建大家庭所作的最后挣扎。由此可见,作品对高老太爷临终对孙辈慈祥、温和的描写,表面上同他的专横、冷酷的主导性格相矛盾,实际上却是是统一的。巴金这样描写,恰恰把高老太爷写活了。
觉新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有人认为他确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意无意的维护者,但主要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和牺牲者。他是高公馆里的 “长房长孙”,他善良、懦弱、逆来顺受,理智、情感和行动常处于矛盾之中,他奉行 “不抵抗主义” 和 “作揖哲学”,顺从高老太爷和陈姨太的意志,结果不仅毁灭了自己的锦绣前程,而且还牺牲了自己心爱的梅芬和瑞珏。作者通过对觉新悲惨遭遇的描写,一方面批判和否定了 “作揖哲学” 和“不抵抗主义”,另一方面也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罪恶。小说写觉新在惨痛的事实教训之下,最后有了初步的觉醒和反抗。
觉慧是青年一代觉醒和反抗的代表。他的主导性格就是叛逆。而 “大胆” 与“幼雅” 则是这种叛逆性格在不同侧面的表现。觉慧大胆的叛逆,表现在对于光明自由与幸福的热烈追求,对于封建礼教制度的彻底否定。在 “五·四” 新思潮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社会上反封建、反强权的斗争; 在家庭里他支持二哥觉民逃婚,反对巫师捉鬼; 大胆与丫头鸣凤相爱,最后又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中出走,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觉慧的幼稚,表现在他曾经轻率地决定 “放弃” 自己爱过的鸣凤,也表现在他对高老太爷这个官僚地主的本质缺乏应有的认识。但是,觉慧这个形象,对于表现 《家》 的上述主题是具有巨大作用的,它形象地表现了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一代强烈的反封建要求与决心,为还被禁锢在封建专制家庭中的青年指出了一条奋斗的道路,展现了旧家庭与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必然灭亡。
《家》 是一部 《红楼梦》 式的现代著名长篇小说,成就巨大,艺术特色显著:
❶众多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家》 描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达70人左右,多数都是形象鲜明、个性状貌迥异。高公馆里有些人物,从阶级的本质、家庭的教养、环境的熏陶和个人的品质看,大致都相同,但各人的个性却殊异。如克安和克定是兄弟,他们都是败家子,但克安显得狡猾些,他偷鸡摸狗时用正经堂皇的东西加以掩饰,而克定却干坏事而不知羞耻。又如沈氏和王氏是妯娌,他们同样卑劣、凶残、无耻,但沈氏心计多而贪婪,王氏则更愚蠢而无能。再如瑞珏显出厚道、自我牺牲的品格,梅芬则带着更多的凄凉和绝望的性格特征。
❷庞大而严密的组织结构。一个作品写人物事件越多,作家就需要有精心结构的能力。巴金在 《家》 里表现出来的结构能力是惊人的,他巧妙地把高家内外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描写,使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情节的结构特点。
❸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多样的抒情手法。
《家》 是巴金蘸着自己的心血写作的一部作品,语言富有激情。巴金为了充分表达出对封建统治者的恨,对被压迫者的爱,他采用了多种抒情手法: 首先,是把作者主观感情和人物个性刻划融合起来,如对梅芬,作者以她凄凉的娓娓倾诉,抒写她感伤绝望的心灵,写得哀婉动人,真切地表现她的林黛玉式的才女性格和可悲身世。其次,是用作者饱含感情的叙述和人物的内心独白相结合的手法,这在写鸣凤投湖自尽时的一段抒情表现得最为突出。再次,作者还运用人物的日记、梦幻等方式,如觉慧被高老太爷囚禁在家时,作者就采用日记的方式来抒发他的内心苦闷和寂寞; 鸣凤死后,觉慧对她十分怀念,作者即通过梦幻的方式来描写他对鸣凤的怀念之情。这样就使 《家》 具体体现了作者擅长于心理描写的特色。关于《家》 不足之处,作者自己指出: 对于旧社会看到毛病,开不出治病的药方; 对自己批判的人物有时给了许多同情,这是很中肯的。

裕固语音译, 意为“部落”。民主改革前裕固族牧区社会组织形式。有十个,即大头目家、东八个家、罗儿家、四个马家、杨哥家、西八个家、五个家、贺郎格家、亚拉格家和曼台家。每“家”有较严格的地域界线, 保留着古老的部落组织痕迹。由正副 *头目主持民主议事会共商大计, 组织生产和决定牧场迁移。各“家”之上又由一大头目统辖, 召集和主持部落头目会议,共同决定全部落大事。

《家》

长篇小说。巴金著。它以“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矛盾及其没落过程。在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压制和摧残下,制造了一幕幕血腥悲剧,鸣凤、钱梅芬、李瑞珏等青年一代的生命与幸福相继被扼杀。只有觉慧是高家最早的觉醒者,他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民主思想,蔑视和反抗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大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自由。他还支持觉民的抗婚,批判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揭露长辈们的丑行。最后他成为封建家庭的第一个叛逆者,投身奔腾向前的时代潮流,去寻求新的人生道路。作者以强烈的爱憎感情,控诉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旧礼教的罪恶,歌颂了青年一代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小说以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完整严谨,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深入,尤以觉新形象的塑造最为丰满;文字热情流畅,抒情色彩浓郁。于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后与其续篇《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为作者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