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尸古代祭祀仪式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说文·尸部》:“尸,陈也。象卧之形。”段玉裁注:“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而祭者因主之,二义实相因而生也,故许但言陈。”尸,相当于后来的神主。《仪礼·士虞礼》:“祝迎尸。”郑玄注: “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古代祭祀祖宗必以尸代飨,尸以孙充当,因祖与孙昭穆相同。尸又分男尸、女尸。代表祖父之恩受祭的叫男尸,由孙子充当;代表祖母之恩受祭的叫女尸,由孙女充当。《礼记·曾子问》:“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幼孙,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亦可以臣下充任。《公羊传》何休注: “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商、周均以尸代祭,战国以后,尸逐渐被神主、画像所取代,因亦称神主为尸。 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充任尸的人一般是臣下或死者的晚辈。《仪礼·士虞礼》: “祝迎尸”,郑玄注道: “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也就是让活人扮演死者,以便死者的神灵形象化。据《公羊传》宣公八年何休注: “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可见先秦以前,宫廷祭祀必设尸,并有等级规定。秦汉以后,设尸制度废弛。后世逐渐改用神主、画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