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尹文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尹文子

文集。战国尹文撰。一卷(上、下两篇)。文为齐宣王至湣王时人。此编有后人考证疑为魏晋间人伪托。其文以为“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主张统治者须自处于虚静,对事物要综名核实。共说近于黄老刑名之学。所论博辩宏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多用排比句式,并广为比喻,编创寓言,时有风趣极佳之片断。如,论取名必当,以命子为盗、殴故事作喻,极其生动。或为一、二、三卷不等。有宋刊本、《四部丛刊》本。

尹文子

相传先秦战国尹文著。尹文(约前360—前280)又称尹文子。战国时齐国人。与宋鈃齐名,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为“名家”,已佚。今本《尹文子》分《大道上》和《大道下》两卷,主要论述法术和形名。一般认为,今本虽为后人所托,但并非全伪,大抵为魏晋间人袭录、增删尹文残文而又经后人条撰而成。
《尹文子》指出:“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但这八者用以治国都具有两重性:“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名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大道下》)关键在于“用得其道则天下治,失其道则天下乱”(同上)。这里提出了对任何的治世之术都必须使用得当,否则亦会产生负面结果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要使用得当,就应当“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同上)。这里的“一”,即道:“道用则无为而治”(同上)。无为而治和以法为准的前提是正名。“术者人君之所密”,“势者制法之和器”,“大要在乎先正名,使不相侵杀,然后术可密,势可专”,“名正而法顺”(同上)。可见,其无为而治是和刑名法术相联系的,这和老子颇为不同;其正名又是和道法刑名相联系的,这和孔子也不一样。
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对名的逻辑分类,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名有三科,法有四程。一曰命物之名,方圆白黑是也;二是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同上)这里名法并提,表现了战国时期形名学的特点。
此书认为“正形名”就是使形名不乱和形名相应。“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同上)名是对具体有形的事物的反映,“名者,名形者也”,而具体事物则是名的接受对象,“形者,应名者也”(同上),因此形名既有同一性又有区别。同时,“正形名”也是“稽彼此”、“检虚实”、“别彼我”的认识活动。这样的认识活动是与名(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相联系的,如“语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好则物之通称,牛则物之定形,以通称随定形,不可穷极者也”(同上)。一切概念皆因具体对象(定形)而分立,如“好牛”的好,可以用以称名无穷的具体对象:好马、好人……等等。这里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对以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有影响的。
此书还通过一些寓言式的故事来说明正名的重要性,显得生动有趣。如庄里有丈人,名其长子曰盗、少子曰殴。长子外出,他在后追呼其名,吏听见后以为其长子是盗而捕之;他又急呼其少子之名,想叫他向吏去解释,而吏听见后以为是叫他打其长子,结果,长子几乎被打死。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
《尹文子》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
主要版本有明《子汇》本、《诸子集成》本。

尹文子

相传战国时尹文著。《汉书》、《隋志》、《唐志》均有记述。今本似非隋唐流行本,后世多疑为伪托,但又似非全伪,大抵袭录尹文残本而成。

尹文子

一卷。周尹文 (约前350—285)撰。关于尹文子的生平,史书记载出入很大。今《道藏》本上下二篇,云出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诠次,其序曰:“尹文子者,盖出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著书一篇,多所弥论”。又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吕氏春秋·正名篇》高诱注: “尹文,齐人,作《名书》 一篇,在公孙龙前,公孙龙称之。”可见尹文与公孙龙相距时间不会很长,两者孰先孰后,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关于《尹文子》的思想,其大旨皆为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 综合其实,“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尹文与齐宣王论治国以赏罚为利器,则通于法家之囿也。” 又《庄子·天下篇》:“宋钘、尹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尹文也继承了墨家的学说。书中又多黄老之言,《尹文子》一书也有道家的成分,故而清人修《四库全书》时将其列入杂家之属。关于《尹文子》一书的流传情况,《七略》及《汉书·艺文志》皆著录《尹文子》一篇,而今本二篇,已不相合。宋洪迈写《容斋续笔》,在卷十四尹文子条中说:“尹文子,五卷共十九篇,其言论肤浅,多及释氏,盖晋、宋时衲人所作,非此之谓也。”晋、宋时既有伪书,则真书当已亡佚,现存之本恐亦伪书。虽然如此,由于该书自道以至于名、法,博辨宏肆,仍不失为重要学术著作。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谓“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盖即指今本而言,则其年代不能晚于刘勰。可见,《尹文子》对于考校南北朝以前的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尹文子》的版本很多,主要有: 《别六子全书》本,《十二子》本,子汇本,绵眇阁本,明嘉靖甲辰刊五子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湖海楼丛书》本,《二十子》本,昭文张氏有宋刻本,二卷。明泰和堂刻沈调元评本、《四库全书》本等。

尹文子

❶即“尹文”。
❷书名。《汉书·艺文志》名家类著录《尹文子》一篇,不知所传。魏晋间出现《尹文子》一书,前冠魏“黄初末年”“仲长氏”之《序》。该《序》实矛盾百出,不可置信。然观其正文,与先秦史籍的有关记载,亦多有一致之处,明确表现了“以名稽实”的思想观点,与《汉志》分类亦合,故不可盲信“伪书”之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