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门尼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40-前470Bamennide,Parmenides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的一个富有的家庭,据说曾为该城邦立过法,到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活动中心克罗顿。著有诗篇《论自然》,现仅存19条残篇,他以女神启示的形式提出两条道路,一条是通向真理之路,另一条是不包含真理的意见之路。第一条道路是理性思维之路,它可以获得关于存在的真理,因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单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存在是不动不变、不生不灭和永恒存在的;存在是有界限的,形如球体;只有存在可以被思想表述,也只有存在才有真实和名称。感性世界千变万化的现象属于“非存在”,对它们作出解释是必要的,但是它只不过是以感觉为依据的不包含任何真理的凡人的意见。把事物的各种具体属性都抽象掉以后得到了“存在”这一最普遍、最一般的范畴,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大贡献。他对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理解,也触及到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但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片面强调思维的时候,忽视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 巴门尼德约前525—前445Parmenides又译“巴门尼德斯”。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学派主要代表。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唯一、永恒、不动不变、不生不灭的存在是万物的本原。主张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千变万化的世界是虚幻的假象,即不存在。感觉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真理。在西欧哲学史上,第一次在严密逻辑论证基础上建立哲学学说。著作有诗篇《论自然》,现仅存若干断片。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70—前480古希腊哲学家。出身于埃利亚城贵族家庭,早年追随毕达哥拉斯派,后创立埃利亚学派。著作有《论自然》,只留下一些残篇。提出只有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即不存在,反对赫拉克利特存在与非存在是同一的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即存在,它是不生不灭,永恒连续的,它充满一切,不可分割,没有虚空也没有运动;感性世界的生灭变化只是现象,要把握存在的真理只有凭思想去排除感官的错觉,在这种意义上“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首次把现象和本质、感性和理性明确割裂开来,由形而上学走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柏拉图唯心主义理念论开辟了道路。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中叶Parmenides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爱利亚派的主要代表。爱利亚人,出身于当地名门富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他的著作《论自然》,仅存残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