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师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的宫廷乐师。他双目失明,却善于演奏琴曲,有很强的辨音、审律能力。传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他所作。史书中记载,卫灵公访问晋国时,师旷曾经为他演奏琴曲 《清徵》和《清角》,并指出卫国乐师师涓弹奏的琴曲《清商》是商纣王的“靡靡之音”,属于“亡国之音”,不可演奏。晋平公时,曾在宫中铸造了一口大钟。大钟铸成以后,乐工们都说钟音符合音律的要求。惟独师旷持反对意见。后来,师涓听了也说钟音不符合音律要求。师旷还能通过辨别鸟声来判断敌军的动向。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齐国的军队在平阳城一带,抗据晋国的军队。由于晋军强盛,齐军在一天夜里偷偷地撤离了平阳城。当时师旷正在军中,他报告晋侯说:“我听见鸟鸣的声音很快乐,看来齐军是逃遁了。”事实果如师旷说的一样。有一次,士兵来报告说楚国派兵要攻打晋国,师旷从楚军吹奏的律管声音中,发现楚国根本没有这种奢望。师旷不仅有这种高超的辨析音律的才能,还敢于批评晋平公,说晋平公喜欢“新声”,是趋向昏庸的反映,并且直谏要通过各地的民歌传播德行,使老百姓从中受到教益。 师旷公元前572—前532Shikuang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师旷双目失明,但耳朵对音律的分辨力特别强。在《吕氏春秋·长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晋平公铸了一口大钟,乐工们都认为钟的音律很准,只有师旷一个人说不准。后来请音乐家师涓重新审听,确实是不准。另据《左传》记载,楚国派兵打晋国,他在晋国听到远处传来吹管的响声,由此判断楚国的军队力量并不强大。可见,师旷精于审音的特长已被神化了。《国语·晋语》还记载他批评晋平公喜好“新声”,认为这是平公趋于昏庸的反映。师旷还善于作曲,所作琴曲有《阳春》、《白雪》、《玄默》等。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乐师。名旷,字子野。历事悼公(前572年~前558年)、平公(前557年~前532年)两代。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吕氏春秋·长见》记载:晋平公铸造大钟,乐师们都说音已调准,惟师旷说:“不调”,后来师涓听了果然也说不调。这事既反映了师旷的音准感极佳,也说明他正直不虚。《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当楚国派兵要打晋国时,远在晋国的师旷却能吹响律管,从声律中听吉凶,知道“楚必无功”。可见师旷精于审音,被认为是稀世人才。前534年晋平公宴请卫灵公时,卫国乐师涓演奏“清商”,师旷指出这是为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乐,属于亡国之音,不能听。接着为晋平公演奏了“清徵”、“清角”等情调高尚的美妙琴曲,他指出德薄的人不能听。可见他是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国语·晋语》里记载着师旷批评晋平公喜欢新兴的音乐,认为这是平公趋于昏庸的反映,因而会影响到公室没落。还说音乐的作用是通过各地民歌(风)的交流传播德行到既广且远的地方去。这是正统音乐观点的最早反映。明清琴谱中并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