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席力图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寺内建筑五进, 自牌楼至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主体建筑大殿绿色琉璃瓦,殿顶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绚丽夺目;朱门彩绘,面阔、进深各9间,藏式带小窗厚墙,四壁包镶着彩色琉璃砖,组成各种图案的花纹,工艺精巧,艺术效果强烈,为古典建筑杰作。 席力图召藏传佛寺。在内蒙呼和浩特市旧城石头巷。明建。清康熙时两次扩建,始成“金碧夺目,广厦七楹” 的大寺。曾赐汉名延寿寺。汉式布局,五进院落。大经堂采用藏式结构,由前廊、经堂、佛殿组成。前廊七开间,下层采用装饰华丽的藏式柱,外壁全部为孔雀蓝琉璃砖贴面,殿顶饰有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两相辉映,流光溢彩,华丽壮观。大殿前侧立有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寺内还珍藏着康熙西征回军时赐给召中的经典、念珠、弓矢、甲胄等。寺东南角有座白石雕砌的覆钵式双耳喇嘛塔,高15米,塔身有彩色勾勒的图案及六字真言,庄严宏丽,造型罕见。明代建的小佛殿,造型古朴,所饰砖雕,构图生动,雕刻精致。 席力图召位于市区石头巷。席力图,藏语意为法座或首席。明代万历年间,席力图一世呼图克图希体图噶通晓蒙、汉、藏语,译经弘法,深受顺义王阿勒坦汗与达赖三世重视。达赖四世幼年曾跟随他学习经典,后又由他于万历三十年(1602)护送回藏。呼图克图,是清朝授予藏、蒙地区佛教上层大活佛的称号。清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四世席力图率领各召寺积极献财献物,康熙特赐以汉名“延寿寺”,并赐建纪功碑。全寺建筑采用中原传统的中轴线对称手法,即从牌楼到大殿的前后五进都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构筑侧殿、碑亭、鼓楼、仓库。大殿面阔、进深各九间,歇山顶,覆绿琉璃瓦,饰鎏金铜宝刹、相轮、飞龙、瑞兽,四墙开有小窗,殿壁以蓝色琉璃砖包镶,并配以黄色琉璃砖,组成各种图案花纹,藏式风格鲜明。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竖于大殿前侧八角攒尖碑亭。大殿东南隅有喇嘛塔,是内蒙古现存喇嘛塔第一巨制,白玉雕砌,覆钵式,高约15米,塔身上有彩绘图案花纹及六字真言,蔚为壮观。 席力图召亦称“锡勒(拉)图召”、“西哷图召”、“舍利(力)图召”。内蒙古地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石头巷。明代蒙古土默特部封建主僧格汗所建。席力图呼图克图驻锡的寺院。*达赖四世举行坐床典礼时, 席力图呼图克图一世希体图葛布鸠曾坐过达赖喇嘛的法座, 藏语称“法座”为“席力图”,故名。明末扩建,属汉藏混合建筑形式。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顶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为古典艺术杰作。东南隅白石雕砌的覆钵式喇嘛塔,高15米,塔上用彩色勾勒图案花纹及六字真言。为内蒙古现存喇嘛塔中第一巨制。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重修, 三十五年赐名“延寿寺”。殿前立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石碑。席力图呼图克图四世后, 各呼图克图历任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光绪十三年(1887年)寺庙毁于火,十七年重修,较前更壮观。解放后又加以修缮、保护,为呼和浩特市名胜古迹之一。 席力图召中国古寺。汉名延寿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石头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完成扩建工程。山门前有牌坊,进山门有钟鼓楼、庑殿、菩提殿、佛殿、塔院等。寺内主要建筑为大经堂。大经堂分经堂、柱廊、大佛殿三部分。屋顶为平屋檐。经堂面阔9间,进深9间,用方形柱64根。经堂正中3间为歇山顶,中间设高起的天窗。塔院内喇嘛塔高约15 m。寺中佛殿、佛塔(现已毁)。席力图召整个建筑布局为汉式,寺内主要建筑形式及装饰物为藏式喇嘛教惯用手法。 席力图召明清寺庙。藏语称法座或首席为“席力图”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石头巷内。明代原为一座小庙,万历年间,席力图一世呼图克图希体图噶因深谙佛教典籍,并精通蒙、藏、汉3种文字,深受顺义王阿勒坦汗的推崇,召中香火日盛。四世达赖喇嘛幼年时学习佛教经典,万历三十年(1602年)又由希体图噶护送回藏坐床。希体图噶从西藏归来,便称寺庙为“席力图召” 。从清代初年起陆续扩建殿宇,始具现在规模。自牌楼起至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共5进。大殿为藏式结构,彩色琉璃砖包镶四壁,殿顶有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等,是古典建筑艺术的杰作。大殿前侧树立康熙御制的平定噶尔丹纪功碑。东南隅有白石雕砌的覆钵式喇嘛塔,高约15米,塔上用彩色勾勒图案、花纹及六字真言,庄严宏丽,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结构最为完美,影响较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