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心史诗文别集。南宋末郑思肖(1241—1818)撰。二卷。思肖有《所南诗文集》已著录。书名取义于作者“天地万化,悉自此心出”一语。是集据称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冬,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得,一铁函,上有缄封题曰:大宋录臣郑思肖百拜封,故又称《铁函心史》。有《咸淳集》、《大义集》、《中兴集》三编皆为诗歌,凡收二百五十首,又《久久书》、杂文、《大义略叙》及后叙、自跋等文三十七篇。所著止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多发故国慷慨痛切之思,对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及杂事有记载,文天祥诗也有赖此集订正者。有清咸丰同治间长沙余氏辑刊《明辨斋丛书》本。另有明末刻本,清光绪间上海广益书局刻本等卷次不尽相同。 心史书名。南宋郑思肖撰。七卷。记南宋灭亡、蒙古兴起及元初史事。所记史事多处甚详,可补正史之缺。 心史七卷。宋郑思肖 (1241—1318)撰。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木穴国人、三外野人,连江 (今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宋亡后,隐居苏州,自称 “三外野人”。善画兰梅,多露根,或写无根兰,都不画地坡,以寓赵宋沦亡之意。著有《心史》。此集又名 《铁函心史》。为郑思肖诗文集。共七卷。其中《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皆为各体诗歌,共二百五十一首; 《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略叙》一卷,皆记宋亡时之杂事。后附其自序、自跋、盟言及《疗病咒》一则。其诗文多褒扬忠烈,贬斥叛国投敌的逆臣贼子,砺志复宋,气节不馁。其感情则深沉、悲愤,溢于言表,如《八砺》三首中有“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句,充分表现出其亡国之痛。书成之后,郑思肖为表示其绝决之意,将书放入铁函,用石灰封锢,投入苏州承天寺井中。至明崇祯十一年 (1638)冬天旱浚井,始得此铁函,并于函中得到 “褚墨犹新、古香触手”的书稿。于崇祯十二年由金华张公捐奉刊行,后吴县陆坦、休宁汪骏声再次刊刻。现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种竹书屋刻本、《明辨斋丛书》本等存世。又有清抄本 《郑所南先生心史》七卷、《补遗》一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