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昧

佛学名词。梵文Samādhi的音译,亦译为“三摩地”,意译为 “定”、“等持”、“正受”、“正定”、“调直定”、“息虑凝心”等。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昏沉的精神状态。《俱舍论》卷四定义为“心一境性”。《大智度论》卷五解释为:“心住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有两种:一谓“生定”,即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精神功能;一谓“修定”,指专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所生者,亦即作为三学之一的“定学”,六度中的“定波罗蜜”。包括从最初级的“欲界定”至三界定中最高层次的 “非想非非想处定” 的各种定境,一说包括所有的“有心定”即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想定”和佛教所说惟三果圣人方可达到的 “受想灭尽定”这两种“无心定”——定中无任何感觉、意想活动的境界。与三昧相近的有“三摩钵底”、“三摩四多”、“三摩半那”。三摩钵底、为梵语Samāpati的音译,意译为 “等至”,指心意寂定、安和平等,较“三摩地”包摄面更广,通摄有心定、无心定。三摩呬多,为梵语Samāhita的音译,意译为“等引”,意思是能引摄身心到达安和平等的定境,专指定中心专注不移之性。《唯识述记》卷六释等持、等引的区别说:“等持通定散,但专注境义;等引唯定心庆作意注故。”三摩半那,为梵文Samāpanna的音译,专指定中的心境,《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三昧

佛教术语。为梵文“定”的音译,也音译为“三摩地”,意译为“等持”。属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指精神的安静统一、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做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认为由定入慧,能以明镜止水般的心,观察诸法实相,获得正确智慧,获得悟的智慧。中国汉传佛教往往将“定”与“禅”相连,称为“禅定”,并形成了禅宗流派。“禅”可理解为“静虑”,即以静虑思维方法以期彻悟自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