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报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报丧bɑosɑnɡ

民间丧葬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淳化人死后,主家立即派专人四出,通知亲朋死者死亡时间、安葬时间及相关事宜。特别是老小外家、娘舅家,要报得早、报得快,其他近亲要一一通知到户、到人,不得有误。兴平一带先向户族报丧,户族、亲戚闻知噩耗后,前往探丧,在遗体前化纸举哀,起身后安慰家属,并告知出殡时家中要来的孝子,顺便领回孝布。

报丧

即把亲人亡故的消息通知亲朋好友。有的地方还要去村庙报知土地爷,故又有“报庙”之称。报丧习俗,《仪礼·士丧礼》中已有丧主向郡王、卿大夫报丧的记载。其实,报丧远在先秦以前的氏族社会就已存在,以后才发展为礼俗。
报丧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报丧,指孝子或丧家的委托人到亲朋好友家去通报消息。如老年女性死亡,涡阳孝子必须光着脚去娘舅家报丧,固镇的孝子则手拿哀柳棍到舅姑等亲戚家磕头报丧。更多的是委托他人报丧。如休宁,报丧者持一把伞进门,将伞尖朝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宿松则是报丧者将伞放在大门外左侧。黟县最有特色,报丧者先将预带的一把伞挂在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您家××ד多谢”了。这时主人要摆出“锡格”,泡上两杯茶,左边一碗敬献死者,右边一碗给报丧人喝,另打3个鸡蛋款待。待报丧人离去,主人才哭着前往哀悼。广义上的报丧为丧家在死者临终前后所反映出来的能目见、耳闻的事项。以耳听而论,最普遍的为临终时的哭丧,一家人嚎啕大哭,近邻便知有丧事。其次为鞭炮声。如宿松,亡者咽气后,亲属便抓取一些死者临终前所睡的床上的稻草到大门口焚烧,同时燃放鞭炮,村里顿时便知谁家有丧事。以眼见而论,有火光、白纸、幡之类。如怀宁,人死后,在室外烧纸扎的轿、马;萧县,在做哀棍的同时,另外做一幡插在门前;濉溪,将死者移尸堂前后,便在路口烧毁死者被褥、席草之类,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宿州市,门前悬招魂幡,门上张贴白纸;望江;在门口烧床草和旧鞋以及香纸、轿马,同时大门上斜贴方块白纸,叫“掩光”,表示家有死人。

报丧

亦称“讣闻”,丧葬旧俗。家人亡故,需将死因、死时、开丧日期等遍告于亲戚至友,以便烧倒头纸和参加开丧。报丧者为长子、侄子或忙人,各地不同。鲁北东营一带,报丧多选在拂晓天未亮时,凡路上所遇之人,不究其认识与否,辈份大小,孝子都须磕头。报丧者只需将丧情告知直系亲属即可。而其他亲戚之间相互转告叫“传丧”。媳妇若要行孝,须先将丧情告其婆家,允准后方可换上孝服。各地亦有使用报丧条的,今人少用。它用来通报与死者生前往来较密之人士,其颜色分两种,长辈之丧用白纸书写,幼辈之丧用古铜色纸书写。发出之时,右上角应贴一红纸签,写明亲友姓名住址,但落款不具丧主姓名,而由家中其他人或朋友代其具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