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baogao wenxue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即文艺性的通讯报告,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体裁。 报告文学的原始定义是“艺术报告”。这是捷克著名记者基希提出来的。他认为,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材料所写的速写”。1920年,基希用德文Reportage最早标出了这一体裁的名称,汉语直译就是“艺术报告”。所以,在“报告文学”没有统一的名称之前,一些报刊上称其为“文艺性速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的调查报告”或“特写”等。 报告文学曾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早在1847年6月26日,恩格斯就以辛辣的笔触,写下了《基佐的穷途末日,法国资产阶级的现状》一文。后来,象高尔基的《一月九日》,杰克·伦敦的《深渊中的人们》,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报告文学在中国盛行是在20世纪20年代,名篇有《俄乡纪程》(瞿秋白)、《一个伟大的印象》(柔石)、《包身工》(夏衍)、《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等。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报告文学获得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形式、风格也更多样:既有范长江、骆宾基、萧乾、华山等写的有关大时代文艺性记事,也有曹白、黄钢、徐迟、魏钢焰等创作的大量人物特写,又有刘白羽、魏巍等的抒情性、政论性都很强的战地通讯,还有丘东平等人以深刻接触社会问题见长的报告文学作品。70年代以后,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一个百花争纷的局面,它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式也更多样化。 报告文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新闻性,要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二是文学性,要能运用文艺的手段,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要求比新闻通讯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报告文学虽然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这个“真实”不是指一般文艺作品中所说的生活真实,而是指新闻报道中所说的新闻真实,它所报道的事实,无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细节都须真实,不能虚构。这种“真实”也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自然主义地照搬生活,它要求用具体的事例,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达到真人真事与高度典型的真实相统一,新闻记实与文学典型相统一。报告文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面向现实社会生活,不可能有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是它的新闻性决定的。它虽然没有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那么迅速及时,但仍需要注重时效。失去了时代的要求,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自身的特点。 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它要求运用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具体、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这样的典型人物须是生活中确有的“这个人”,需要从原型的大量素材中选取典型情节、细节和语言,然后通过艺术的构思,形象描绘,表达主题。这种典型化的方法,必须在不损害准确、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离开原型去虚构。 在报告文学中,行文叙事可以而且应该带有抒情色彩。抒情和议论只是跟随着事实,补充着事实,而不能代替事实,掩盖事实。它必须和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就事论理,夹叙夹议。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加以评议,要精辟、深刻、生动形象,通过对本质的揭示,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报告文学的写法多种多样,可以写人为主,可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事并重。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象小说、散文那样写,也可以采用书信体、日记体、传记体等。在写法上,可以用形象化的政论笔法,也可以用白描式的叙述笔法,可以用散文的笔法,也可以用电影文学的写法。 优美的语言文字是报告文学的显著特色,也是它和新闻通讯的区别之一。报告文学的语言要求形象化、个体化,富于感情色彩。作者要对真人真事所包含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概括,使它既真实,又有声有色。 报告文学Baogao wenxue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边缘性文体。是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它是 “报告”和 “文学”的有机结合, 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报告文学的原始定义是“艺术报告”,最早是捷克著名记者基希提出来的。在报告文学没有统一名称前,它还被称作“文艺性速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的调查报告”等。报告文学的特点:❶具有新闻性。它要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❷具有文学性。要求运用文艺的手段,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要求比新闻通讯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文学色彩。 ❸具有政论性。报告文学的主题和题材包含着对新事物的讴歌,对旧事物的鞭笞,具有尖锐的论辩性。报告文学中的议论起揭示本质、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但这种议论要形象化, 具有抒情性。报告文学的写作要点:❶报告文学写作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因此在写作报告文学时,对选材要高度重视, 要选择本身具备可供开掘和表现新闻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材料作报告文学的题材。 ❷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要限制在真实性范围之内。报告文学虽然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但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这个“真实”不是指一般文艺作品中所说的生活真实,而是指新闻报道中所说的新闻真实。 ❸要求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运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从原型的大量素材中选取典型情节、细节和语言,然后通过艺术构思、形象描绘去表达主题。 ❹报告文学的语言要求形象化、个体化、富有感情色彩。这也是它和新闻通讯的区别之一。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叙事散文中最常见的样式之一。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语言和文学创作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安排与典型的细节描写,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的人物或真实的事件。报告文学一般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与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是不能虚构,不能违背事实的本来面貌。在报告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事件或环境进行描写时,通常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发表议论,随时表明作家的思想、观点、立场。报告文学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一般均带有较强的政治性与新闻性,并注重其宣传作用与教育作用。报告文学一般多围绕着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热点,来选取所表现的内容与题材,因此它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 报告文学散文的一种。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真人真事。可以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虚构。
报告文学见“文学”中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现代散文的一个品种,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体裁。它以记事为主,不同于侧重议论的杂文,也有别于侧重抒情的美文。它一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有文学创作中“轻骑兵”之称。这种体裁曾在苏联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涌现出《震撼世界的十天》等著名作品。“五四”运动之后,报告文学在我国的现实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瞿秋白的《俄乡纪程》,就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30年代,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力倡导下,以及一些外国报告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涌现不少名篇,如《一个伟大的印象》、《包身工》、《中国的一日》等。以后,名篇层出不穷,形式、风格也更为多样:既有范长江、骆宾基、萧乾等写的有关大时代的文艺性记事,也有曹白、黄钢、徐迟等创作的大量人物特写,又有刘白羽、魏巍的抒情性、政论性都很强的战地通讯,还有丘东平等人以深刻接触社会问题见长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国的报告文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报告文学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属现代叙事性散文的一种。因其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真人真事,并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对社会发生作用,被称作文学创作中的 “轻骑兵”。它虽然来自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不能随意虚构与夸张,力求报道事件的精确,但作家在写作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要通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典型化手法,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做到既具有真实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新闻性与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个基本特点。因其新闻性而区别于小说,又因其文学性而区别于新闻通讯与报道,属新闻与文学的边缘性体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