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挂职锻炼可以使公务员更广泛地接触基层、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丰富经验,是党和国家培养中青年公务员的常用方式。同时也可以增进上下级机关间,以及行政机关与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间的了解,密切关系,促进协作,增强社会管理效果。
挂职锻炼与调任、转任、职位轮换等交流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挂职锻炼是一种临时性交流。一般时间为1到2年,期限短的仅半年。第二,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办理任何调动手续,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行政关系,也不占用接收单位的编制员额和职位,仅在业务工作上接受接收单位的领导。第三,挂职锻炼既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交流,即上级行政机关选派公务员到下级行政机关进行锻炼,或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选派部分公务员到上级行政机关挂职锻炼;也包括外部交流,即行政机关选派公务员到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锻炼。总之,挂职锻炼相对于其他交流方式而言,是一种混合型的交流方式。
挂职锻炼多适用于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公务员,以及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如新录用为公务员的院校毕业生,对提高公务员素质、激发机关活力、培养领导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挂职锻炼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只挂职不锻炼,人浮机关不“沉底”;原机关管不着,接收机关管理不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到期限即回机关。针对这些问题,行政机关在组织公务员挂职锻炼时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派出的行政机关要明确挂职锻炼的目的、要求,强化对挂职公务员的行为引导。要科学安排锻炼期限、锻炼单位、锻炼岗位,使挂职公务员能够真正接触到基层的具体工作,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要加强与接收机关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严格日常管理,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力度,将锻炼成效与公务员个人成长联系起来,从而将锻炼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安排好挂职锻炼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使其能够真正安下心,扎下根,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锻炼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