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史通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史通义

文别集。清章学诚(1738—1801)撰。八卷。学诚有《章氏遗书》已著录。此集系从《章氏遗书》中选出之精要部分,由友人王宗炎编,成于道光十二年(1832),约六万字。分内、外篇,内篇五卷论文史,外篇三卷论方志。作者继承黄宗羲史学学术传统,对当时盛行之考据学严厉批评,主张针砭时弊。提出“六经皆史”之名论。又谓史家“才、学、识”之外,更需“史德”。倡导写作“古文辞之首义”,即客观与真实。诸说于古代史学理论贡献极大,对后世影响颇深。又提倡编纂方志,于我国方志学发展起很大推动作用。《文德》、《文理》、《古文公式》、《古文十弊》诸篇,为文论名篇,谈古评今,多有发明。《诗话》及《论文辨伪》诸篇,见解深刻,简要精赅。他如评论文学之书信,颇有警新之见。此编不可仅以史学专著目之,亦为近代一部重要之文学论著。今版本颇多,或 分集编订,或与《校讐通义》或与《方志略例》、《文集》等合编。八卷本有《章氏遗书》本(道光本),九卷本有《灵鹣阁丛书》本,注本有一九五六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刘公纯标点铅印本,一九八三年北京中华书局叶瑛校注本等。

《文史通义》wenshi tongyi

清代学术理论著作,章学诚撰。共8卷。分内篇5卷,外篇3卷。内篇多半论文史,外篇论修地方志,阐述甚详。此书自乾隆三十六、七年(1771—1772)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作者去世止,历时三十一年。
章学诚是清代的一位富有独创见解的学者。他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倡导某些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本书大旨,在于提倡学术著作必须“切于人事”,反对“舍器而求道,舍今而求古,舍人伦日用而求学问精微”;并且提出“六经皆史”之说,认为六经都是古代典章制度的记载,用以申述“道不离器”的观点。书中《文德》、《文理》、《史德》等篇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着重探讨了古文辞(散文)的问题,认为“古文辞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散文的根源既然是史,所以文章的根本要求在于真实。他强调文章首先应注意内容:“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然而,他也承认文章须有文采,反对“工文则害道”的看法。书中《古文十弊》是针对当时“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削足适履”等不良文风而发的,具有针贬时弊的作用。同时,他也反对用僵死的规格和“法度”去要求古文,认为文章规格取决于内容,而不能套用什么公式。这对当时桐城派的义法主张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在史学上,《文史通义》要求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运以别识心裁”,自成一家之言。既反对空谈义理,也反对无目的的考索。
此书有近人叶长清注本。又有叶瑛《文史通义校注》,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文史通义

文史学理论著作。清章学诚撰。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自少年起即独喜读史书,“于经训未见领会”。曾七应科场,直到四十岁才中举,次年成进士。自以迂拘,未敢入仕。先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其时考据学盛行,他却力倡经世致用,然终因学术思想不合时尚而不为统治当局所重。他曾计划改编《宋史》,但未能如愿。因生计所迫,只能长期寄人篱下。曾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协修《续资治通鉴》,主编《湖北通志》,并借其力编纂《史籍考》。又颇致力于方志的编纂,先后撰修和州、亳州、永清等志、但均未完整保留下来。他总结前人编纂方志的得失,提出修志义例和理论,建立方志学。在学术研究中,他坚决反对空谈义理和专务考索两种倾向,虽然得不到世人重视,仍不为所动,孜孜以求。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因生活困顿,多撰写于旅途中、直至病终,尚未完稿。生平著作散佚颇多。全部文稿生前委托萧山王宗炎代为校定,1922年刘氏嘉业堂依王氏所定之目加以补订,刻为《章氏遗书》。
《文史通义》撰述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三十七年间,直至章学诚去世时还未全部完成。它在中国古代文史学理论上有着重大建树。主要是:一、提出《六经》皆史说,正确论述史料和史观的关系。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内篇《易教上》)针对当时学术界重经轻史,重考据理义而轻实际的弊端,提出经史同源地位相等,反对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客观上却贬低了儒家经典的作用。作者认为,“古无经史之分”,研究古代是为了知今。这种观点有力地批判了乾嘉时代脱离实际的考据学派。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章学诚分清了整理资料与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区别。他认为:“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内篇《浙东学术·注》),整辑排比,参互搜讨是一种考据工作,只能形成史纂、史考之类作品,属于“记注”,是资料整理,还不是可称为一家之言的“撰述”,因此还不能说是“学”。他认为史籍包括两类:记注与撰述,两者有联系又有差别,有高下之分。他说:“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内篇《书教下》)撰述要融会贯通,富有创见;记注要据事直书,使人生中得到智慧。记注和撰述相当于史料的纂辑和史学著作的关系,两者都很需要,缺一不可,但他更重视撰述。他的理论克服了古代存在的史著与史料畛域不分的毛病。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以考据为治学之极致的观点,其用意也在于纠正当时为考据而考据,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把史学引向经世致用的道路。章学诚还论述了撰写史书中的比次之书、独断之学和考索之功。比次之书指的是史料,是基础;独断之学、考索之功是观点和方法,是统帅。正确揭示了史学研究的过程,论述了史料和史观的关系。二、提出历史学家除具有才、学、识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史德。唐代刘知幾曾提出,“良史”须具备才、学、识“三长”。章学诚对这三个条件首先加以肯定,认为“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但他认为品评“良史”的标准,这“三长”还不够全面,所以又增补了一个“史德”。“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者之心术也”,“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内篇《史德》)可见,“史德”是涉及立场和观点的问题。章学诚非常注意史学家的“心术”,把“史德”提到首要的地位。当然他所说的心术,仍是以封建道德为规范的。他要求史学家尊重客观事实,尽可能不掺杂主观的东西。史学家要忠于史实,秉笔直书,这是中国史学家的传统美德。三、史学通于文学,强调史德还须注重文德。他在《文德》篇中说:“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未,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文史结合,缺一不可。章学诚认为“良史莫不工文”,但文章不仅仅是讲求空洞的文采,必须“因文以求立言之质”,不流于空说。他还针对当时人行文的毛病,写了《古文十弊》篇,列举了十种偏向,都是切中时弊的。四、提倡史意,撰写史书要成一家之言。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最重要的是提倡史意,树立正确的史学观点,阐明史学的目的,强调历史的作用。“史所贵者义也,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内篇《史德》)。义、事、文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但历史著作首要的取决于正确的观点和理论。章学诚主张撰写史书应“纲纪天人,推明大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他提倡通史,提出通史之修,其便有六:一曰免重复,二曰均类例,三曰便铨配,四曰平是非,五曰去抵牾,六曰详邻事。其长有二:一曰具剪裁,二曰立家法。对于编年和纪传这两种传统的主要史书体裁,章学诚有很详细的详论。他认为纪传和编年,本身各有短长,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后起的纪事本末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史书体例。在分析总结历代史体演变得失的基础上,章学诚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史体:“仿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增图谱之例而删书志之名。”(内篇《书教下》)这种新史体包括纪、传、表、图四部分。图文并茂,使人一目了然。五、建立方志学理论,推进方志学发展。《文史通义》对方志学的论述,主要编入大梁本《外篇》之内。这是章学诚在实践中积累的方志学理论的总结。首先辨明了方志的性质,认为方志是保存地方文献的史书,不是地理书。其次,提出方志的体例应当合乎史法,所谓“志”、“掌故”、“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这样的方志既可成一家之言,又可保存资料不至缺漏。他还提出《修志十议》的原则,明确了编纂地方志的指导思想。再次,主张在各州县设立志科机构。用这种方法可以保存丰富的地方史料,为后人修史提供方便条件。《文史通义》中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高峰。但书中也存在着不少封建糟粕,如在一些篇章中明显地表现出维护封建道德伦理的思想。
《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它不仅是史学评论著作中不可多得之书,而且也是文学批评的有数之作。也有人把它看成是文化史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其“实为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民国初年,章氏之学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一时显学。然而,章学诚生前却“最为一时通人所弃置而弗道”。
道光十二年(1832)章学诚之子华绂首先刻于大梁,是为流传至今的最早版本。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公纯的新标点本,此本根据《章氏遗书》本排印,没有收入大梁本的外篇三卷。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叶瑛的《文史通义校注》十一卷,其中《内篇》五卷,《外篇》三卷,附《校雠通义》三卷。主要内容和大梁本同,校对文字,注释词义,撮举大意,颇便于初学阅读。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文史通义新编》也值得注意。

文史通义

书名。清章学诚撰。八卷。重要的史学和方志学著作。内篇五卷多泛论文史,外篇三卷论修志义例。提倡学术经世,反对空谈义理或专务考索;认为“六经皆史”;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探讨学术流变及文章得失;将史书分为“纂辑”(或称“比类”)与“著述”,前者编辑史料,后者则应成一家之言。

《文史通义》

清代章学诚著。凡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继《文心雕龙》、《史通》之后综合探讨文史问题的理论名著。章氏生当考证盛行的清中叶,在文学领域,标举义法的桐城派和高扬性灵说的随园派正占上风。章氏独不以当时风气为转移,平章古今学术,在文论方面,也能独树一帜。象《文德》、《文理》、《史德》、《古文十弊》等都是论文的名篇。《文德》所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作者应持的态度,这就是“临文必敬”,“敬”即“气摄而不纵”;二是批评者应持的态度,这就是“论古必恕”,“恕”即“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史德》把文章的动人之美归于创作主体的“气”“情”,并以“气昌情挚”为“至文”的决定因素:“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情深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文理》指出:“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由后者出发,他对归有光开启、桐城派步其后尘的古文评点派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评点虽然对“不知文章法度之人”“未尝不可资其领悟”,但毕竟只是“为文之末务”,“不足据为传授之秘”,若以此范人,流弊就不可胜言了。《古文十弊》则对当时古文领域中种种弊病作了辛辣而中肯的批评。

文史通义

八卷; 校雠通义,三卷,清章学诚撰。章学诚 (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 人,乾隆进士,任国子监典籍,主讲过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曾为安徽学政朱筠幕僚,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助纂《续资治通鉴》。章学诚一生致力于讲学著作,尤以编修方志见长,曾主编《湖北通志》,修和州、亳州、永清县志。他尝说:“六经皆史,书与春秋同原”,主张治经应与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著作丰富,仅《史籍考》即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仅存总目。所著《文史通议》数十万言,以史法为主间及其他文字,他认为论史要有史才、史学,但尤贵有史德; 论文要有文情文心,尤贵有文性。《外篇》 专论修志,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嘉庆六年(1801) 章学城去世时,将书稿寄给萧山王宗炎,为编次目录,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子章华绂写定,于大梁刊刻。然刻本于浙东动乱后佚失,谭廷献又于杭州书局补刻该书。此后咸丰元年(1851年)伍崇跃再次刊刻,并作跋于书后。此书现有粤雅堂丛书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