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天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3 文天祥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学家。怀抱爱国之志,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尽以家财为军资,组织勤王兵万人,保卫临安。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多处州县。1288年在五坡岭被俘后,拒绝元兵诱降,叹山河破碎,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被押期间,持浩然正气,宁死不屈,不被宰相高官所诱,写《正气歌》表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就义前的《自赞》反映他一生以仁、义为根本,以历史哲人为法师,死而无憾的心情。有《文山先生全集》。 106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 (1256)进士第一,1276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被拘,后脱险回温州,拥立端宗,力图恢复,转战南北。后被元军俘至大都(今北京),囚禁4年,始终不屈,从容就义。他的诗受江湖诗人影响,高度崇尚杜甫。所作诗、词、文多与时事密切结合,不拘字句声调,直抒胸臆,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高昂的斗争意志。《正气歌》、《酹江月》、《指南录后序》等作,历来为人传诵。著有 《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3Wen Tianxiang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攻临安,率领义军救援。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营谈判,被扣。后从镇江脱逃,回温州拥立端宗。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广东被俘。押解大都,被拘四年,从容就义。文天祥诗文创作的精华集中于元军攻陷临安以后时期。所作《指南录》、《指南后录》集名出自其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录》的诗文记录了自镇江脱逃至温州九死一生的经历,《指南后录》及《吟啸集》收集了被俘及押解大都后所作诗文。记述了艰苦的战斗经历,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名篇如《过零丁洋》、《金陵驿》、《正气歌》、《指南录后序》等,为历代读者珍爱。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3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宝祐四年 (1256年) 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今杭州市)率领义军救援。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不受,以资政殿学士出使元营谈判,被扣后往镇江,后逃归。至温州,任通义大夫右丞相枢密使,督领各路军马,与南下元军继续作战。景炎三年 (1278年)在广东兵败被俘,押至大都(今北京市),被囚四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 (1283年元月) 从容就义。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文创作的精华集中于元军攻陷临安以后时期。所作诗、词和散文,多与时事密切结合,不拘于字句声调之工而直抒胸臆,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扬的斗争意志,慷慨悲壮。代表作有 《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围攻鄂州(今湖北宜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躲避,他上书请斩董宋臣,主张抗蒙御敌,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德 佑 元 年(1275),在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入卫临安 (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枢密使,被派往元军中议和被拘,后逃脱。至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收复多处州县,后被元军所败,被俘。坚拒元将张弘範诱降, 书所作 《过零丁洋》诗以明心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佳句。至元十九年 (1283) 被处死于大都 (今北京)。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3Wentianxiang南宋末抗元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攻宋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劝理宗迁都,他上书反对,并提出御敌之策,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赣州。德祐元年(1275)二月,元军东下攻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组织各族抗元武装万余人,赴临安勤王。次年正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临安陷落,被押解北上,拘至镇江。乘夜脱逃,经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通州(今江苏南通)至温州,与皇室赵昰、赵昰及抗战派陆秀夫、张世杰会合。五月,拥赵昰为端宗于福州,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赵昰死后,文天祥、陆秀夫等复立赵昺为帝,流徙于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中)。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在与元将张弘范的战斗中失利,被俘于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县境内)。张弘范劝他投降,并命他作书招降张世杰,均被拒绝。作《过零丁洋》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诗明志。次年,被押解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元朝又百般劝降,他宁死不屈,遂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柴市口(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被杀害,时年47岁。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人所传诵。 文天祥1236—1283Wentianxiang南宋末抗元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青少年时期, 南宋正处于蒙古军队的包围之中,亡国危机迫在眉睫, 而南宋统治集团却依旧醉死梦生,政治更加腐败。他素有救国理想和抱负, 理宗宝祐四年(1256),参加进士考试,在殿试中,申诉积郁多年的救国主张, 指出国家非改革无以求生存,并提出改革政治的具体主张,中进士第一。理宗开庆元年 (1259),蒙古军攻宋,进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劝理宗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他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安民心,并建议御敌之策,未被采纳。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帝𣊡德祐元年 (1275), 闻元军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兵, 入卫临安 (今浙江杭州), 德祐二年(1276)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名义去元营谈判,因抗争被扣留。同年元月,元军进入临安,南宋投降,他不惧威胁, 坚决不降。遂将其押解大都, 至京口 (今江苏镇江)时脱逃、自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道南下至福州,重新组织抗元武装。端宗即位于福州(1275),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同年率部北上江西,景炎二年(1277年),履胜元军,收复州县多处,但终因寡不敌众,退至广东,转战于南岭、海丰等地阻击元军,次年因叛徒引兵袭击,在五岭坡兵败被俘。他拒绝元将张弘范的诱降,次年被押至大都(今北京)。他认定自己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必须一死以尽忠。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初)在柴市被杀害。他一生所遭险难及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其中《过零丁洋》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为人千古传诵。《正气歌》亦有名。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反对蒙古贵族民族压迫,坚持抗元斗争,坚守民族气节,为世人敬仰和赞颂。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理宋宝祐四年 (1256)进士第一。历任刑部郎官,曾做瑞州、赣州等的知县。德祐元年(1275)元军东下,乃组织义军,保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脱险,回温州拥立瑞宗,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囚于大都四年,因坚贞不屈,在大都柴市口被杀害。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抗元名臣,文学家。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状元。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进迫临安,他在赣州组织民兵万人,北上勤王。次年以右相赴元营议和,因不屈被扣押,胁持北上,至镇江逃脱,辗转海道至福州,与张世杰等拥立赵昰为帝(端宗)。后进兵江西,号召人民继续抗元,兵败退守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书旧作《过零丁洋》诗斥元将张弘范。后被囚大都(今北京),于狱中编《指南录》,作《正气歌》。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其诗多叙及险恶经历,气势豪放,允称诗史,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句,尤为后世传诵。参见“文学”中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诗人。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历任秘书省正字、刑部郎官、秘书监等官职,并出任湖南提刑,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军围临安,他发文告,募义兵,组成万余人抗元武装。次年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入元营谈判时,慷慨抗辞,大义凛然。被扣留,解送北方时,由镇江出逃,历尽艰险,回温州拥立端宗,图恢复,转战东南。终因孤军无援,力量悬殊,兵败被俘,拘囚燕京四年。他严词拒绝诱降,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始终不屈,元至元十九年(1283)在今北京宽街附近壮烈就义。他的前期诗歌受江湖派影响,主要是咏物感时之作,佳篇较少。南宋亡国之变和其抗元的斗争生活,使其诗风大变。《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所收后期诗作,多与时事密切结合,既记录了他抗元斗争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激昂奋发,悲壮慷慨。其中古体诗《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为千古传颂。其名句“俯仰经行处,死生谈笑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垂训千古,为后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他后期特别热爱杜诗,有著名的《集杜诗》200首,所做诗歌也主要学杜甫,具有杜诗悲凉沉郁的风貌。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从小受名师曾凤和父文仪教诲,诗文重风骨,宣扬正气。宝祐元年乡试第一。四年,殿试对策,洋洋近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阅卷后拍案叫绝:“此卷精通古义,恰似明镜,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臣应为得此人才祝贺。”理宗遂擢为状元。开庆元年(1259),授为承事郎。未几,忽必烈率元军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宦官董宋臣请帝迁幸四明以避敌锋。他不顾自身安危,上书批驳逃跑主张,建议“仿方镇以建守”,组织地方兵力抗击元军,并要求斩董宋臣,传首三军示众,“以解中外怨怒”。景定四年(1263)至咸淳五年(1269),历知瑞州、江西提刑、知宁国府等职,为民除暴雪冤,与民休息。六年,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起草制语讥讽贾似道,被劾罢。十年,元军自鄂州顺江东下,恭帝即位,摄政的谢太后诏各地起兵勤王。德祐元年(1275),毁家纾难,招募万余名忠肝义胆之士组成新军,入卫京师。二年正月,奉谢太后命为右丞相兼枢密院使,赴元营与伯颜谈判,痛斥元军残暴。伯颜大怒,以死相威胁,他答曰:“我南朝状元宰相,但求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伯颜挟其北上,至镇江脱逃。后辗转至温州。五月,端宗在福州即位,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因与右相陈宜中主张不合,遂率兵在广东、福建一带坚持抗元,在江西南部收复了不少失地。后在元重兵攻击下,兵败于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元将张弘范进攻崖山宋军最后一块阵地,要他写信劝降守将张世杰,被严词拒绝,且录《过零丁洋》诗以明心迹,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被押至大都,在狱中三年,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曾作《正气歌》以激励自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被严词拒绝,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先生文集》。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民族英雄。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4年(1256)进士。历任刑部郎官,湖南提刑等。德祐元年(1275),元军杀下,他在赣州任上集兵勤王,入卫临安。次年,以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扣。逃脱后辗转至福建继续抗元。景炎3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为元将张弘范所俘,迭经威胁利诱,终于不屈被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伦理思想师承朱熹,主张天、道乃道德的本原,世间一切道德皆由天、道所决定。认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来自五行,五行出自阴阳,阴阳源于太极,太极生于道,道生于天。他提倡的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忠心为国、坚守气节。认为“天下大势相维,所仗者义而已。若名义不著,大之不可以立国,小之不可以立家”(《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箚子》)。外敌当前,应该团结御侮,不团结不能巩固国防。重视君德的作用,要求君主加强道德修养。君主若用“道德感天心”、以“福禄胜人力”,则“国家绥静、边鄙宁谧”,因此, “君德足可以消弭变异”。他胸怀“得官须报国”(《海上》)、“须使生民见泰通”(《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诗》)的抱负,斥责投降派“甘心卖国罪滔天”(《留远亭》),发誓“国存与存,国亡与亡”(《唆都》),表现出诚挚的忧国之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始终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言志》)的信念,并在绝笔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纪年录》)。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至今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瑞、赣等州。德佑元年(1275)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奉命赴元军谈判被拘,后脱险,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曾于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兵败,于广东五坡岭被俘,拘囚三年,坚贞不屈、被害于大都(今北京)柴市。长于诗,后期所作《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作,表现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堪称诗史,以《过零丁洋》、《正气歌》尤为后世所传诵。亦能词,文天祥的散文也写得笔墨酣畅,气势磅礴。《正气歌序》、《指南录后序》等乃是其代表作。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字履善,又字宋端,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 中进士第一名。历任刑部郎官,知瑞 (今浙江温州市)、赣等州。德祐元年 (1275)元军东下,他在赣州组织义军万人,入卫临安 (今杭州市)。次年任右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营中议和,遭扣押,被拘至镇江后逃脱,由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海至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赵是为帝,即端宗。景炎二年 (1277) 进兵江西抗元,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次年十二月在五坡岭 (今广东省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张弘范诱降,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押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余,屡被威逼诱降,誓死不屈,所作《过零丁洋》诗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义凛然,千古流芳。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 (1283年1月9日) 于柴市就义。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民族英雄、诗人。字宋瑞、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进士。曾为湖南提刑,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元军渡江后,他以家资扩兵,入卫临安,官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加封少保信国公。景炎三年被俘,慷慨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其《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文纪录了他的艰难经历和斗争生涯; 其中《正气歌》写囚牢生活,反映了高昂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金陵驿》、《扬子江》等诗亦都奋发激越,沉郁悲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传诵。其词今存不多,风格如同其诗,毫无委靡之色,如《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等,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生于1236年6月6日,卒于1283年1月9日。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1259年开始任地方官职。1261年任秘书省正字,常受排挤。1273年出任湖南提点刑狱。1275年组织2万人到临安勤王。1276年与元使谈判被扣,后设法逃脱。1277年收复兴国等县,后转至潮惠地区。1278年封为少保、信国公。官至右丞相,在与元兵交战中,不幸被俘(1278年12月)囚于燕京4年。1279年1月写成《过零丁洋》。10月到大都后拒绝投降,在狱中成《集杜诗》200首。1283年1月9日被杀害。年仅47岁。今存诗800多首。其中后期作品激昂悲壮,感人至深,如《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世代传诵的名句。有《文山乐府》传世。《全宋词》编录其词8首。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