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苑英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文苑英华

诗文集。宋人李昉(925—996)等编。一千卷。昉有《太平广记》已著录。此编系李昉、徐铉、宋白等人奉敕编纂,为著名“宋四大书”之一。选录南朝梁代至晚唐五代诗文近两万篇,作者近二千二百人。其中唐代作品约占百分之九十。选材时限与《昭明文选》相接,体例亦大体相仿。所收作品分三十八类,类下所分门目较《昭明文选》更细。所收诗文,有为他书不载者,有为原集遗漏者,亦有原集今已不存者。因其辑录文献相当丰富,为后人辑佚、校勘提供了宝贵资料。明清两代所编《古诗纪》、《文纪》、《全唐诗》、《全唐文》等,大都取材于此编。南宋人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考订书中所误重复甚详。后人劳格又成《文苑英华辨证拾遗》。有一九六六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刊配明本,附有彭、劳考订之作,末附“作者姓名索引”。

078 文苑英华

宋代太平兴国七年(982)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旨编撰的文学总集,共1000卷,选录上起南梁、下至唐末五代作家220余人的作品近2万篇。按文体可分成38类,其中以唐代作品居多,这是继《文选》后的文史总汇。编撰此集花了6年时间,于雍熙三年 (987) 成书,以后又经过4次修订,方刊刻出版。《文苑英华》内容浩繁,不仅收录了大批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而且还收编唐及唐以后的大量诗文。本集与宋初官修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合称四大类书。本集虽对编校宋代以前的文学作品有益,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在体例上因袭《文选》,分类繁复杂乱。南宋嘉泰初年和明万历年间曾两次修订刊印,民国后商务印书馆又影印出版。1966年中华书局以商务影缩旧版,加以增补,精装出版。

《文苑英华》wenyuan yinghua

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宋白、徐铉等奉敕编。1000卷。此书上续《文选》,辑南朝梁代至五代诗文。选录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2万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全书分赋、诗、歌行、杂文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类更繁琐。此书选录虽有滥、缺之病,但所辑文献相当丰富,保存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资料。并为《古诗记》、《全唐诗》、《全唐文》等重要总集所取材。
《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订后刊行,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1966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还收入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文苑英华

古代文学作品总集。宋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编。一千卷。从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 奉敕始编,至雍熙三年 (986) 成书。后经四次修订,刊刻出版。与宋初官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合称为宋四大类书。书成后,成为宋代皇帝的重要读物。其内容上续 《文选》,辑集南朝梁至唐末五代作家二千二百余人的作品,共两万篇。体例沿袭《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策问、策、判、表、笺、状、檄、露、布、弹文、移文、启、书、疏、序、论、议、连珠、喻对、颂、赞、铭、箴、传、记、谥哀册文、谥议、诔、碑、志、墓表、行状、祭文等三十八类,内容丰富,取材广博,宋太宗日览三卷,以为“开卷有益”。

《文苑英华》Wenyuan yinghua

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命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十七人选编,共1 000卷。此书在选材时限与《文选》相接,上起梁末,下迄五代,共选近2 200位作家的近20 000篇作品,其中唐以前作品占1/10弱,唐代作品占十分之九强,实际上可视为一部唐代诗文总汇。其体例亦仿《文选》,但门目更加繁碎,全书共分55类,有的子目如“赋”竟达41类。此书虽不免有滥、缺之弊,但其成书距唐亡仅有80年,所辑资料十分丰富,其中有为他书所不载者,也有名家别集久佚而靠此书辑其逸文尚可成书者。这为后人的鉴赏、考订、辑佚、校勘等工作提供很大方便,如宋初姚铉即从此书选出1/10,成《唐文粹》,至今推为善本。因此书为受敕编写,编者多只是随手拾取,未加精择,加之卷帙浩繁,因而脱漏、重复、割裂、颠倒等错误,所在多有。至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可、彭叔夏等又奉命校订,今存者即为此校订本。同时,彭叔夏又写成《文苑英华辩证》十卷。

文苑英华

总集名。宋太宗太平兴国间,李昉、扈蒙、徐弦、宋白等奉敕编,苏易简、王𣪕等续修,雍熙三年成书。一千卷。宋四大书之一。上承《文选》,辑录南朝梁末至唐末五代作家2200余人,作品近万篇。本书保存了大量佚散诗文,为以后《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所取材。此书初刊于南宋孝宗时,明代又重刻。1966年中华书局以宋残本配明刊本影印,并收入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和清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文苑英华》

宋李昉等编。1千卷。辑录南朝梁初至唐末诗文,近2万篇,作者2200余人,以上续《文选》,体例亦略相同,而分目更细。明万历刻本。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宋刊配明刊本,附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清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文苑英华

一千卷。宋李昉(925—996)、扈蒙、徐铉、宋白等编。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 (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曾参加编撰 《旧五代史》,并主编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上三书与 《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类书”,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颇有贡献。此书系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之后又命苏易简、王祐等参修,至雍熙四年 (987) 书成。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 《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周必大《平园集》有此书跋,称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今闽、蜀已刊。惟《文苑英华》士大夫间绝无而仅有。盖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诸名士文籍,世尤罕见。故修书官于柳宗元、白居易、权得舆、李商隐、顾云、罗隐或全卷收入。当真宗时,姚铉铨择十一,号《唐文粹》。由简故精,所以盛行。清时唐文摹印漫多,不假英华而传,其不行于世则宜。盖六朝及唐代文集,南宋初存者尚多,故周必大之言如是。迄清四五百年,唐代诗集,已渐减于旧。文集则《宋志》所著录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隐《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至清所存,乃全自此书录出。又如《张说集》,虽有传本,而以此书所载互校,尚遗漏杂文六十一篇。则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与南宋之初,其事迥异。书在当时,已多讹脱。故方崧卿作《韩集举正》,朱子作《韩文考异》,均无一字之引证。彭叔夏尝作《辨证》十卷,以纠其舛漏重复。然如刘孝威 《绍古词》,一收于二百三卷,一收于二百五卷,而字句大同小异者,彭叔夏尚未及尽究。此本为明万历所刊,校正颇详,在活字版 《太平御览》之上。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故参核诸书,各为厘正。其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仍其旧。本书保存了大量诗文,为以后《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等重要总集所取材。有明万历刻本。南宋彭叔夏考订书中的舛误重复,成《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有 《知不足斋丛书》本。广东翻刻 《武英殿聚珍版书》 本,附清劳格所撰 《辨证拾遗》。1966年,中华书局刊用商务影缩旧版,附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作者姓名索引》。

《文苑英华》

宋代编订的文学类书。982年,宋太宗命李等20多人开始编纂,至986年完成。宋孝宗时反复校订,1201年开始刻版,4年后完工。共收集梁、齐、陈、隋、唐各家诗文近2万篇,共2200多人的作品,按文体分诗赋、杂文、表、檄、论等38类。全书正文1000卷,又目录4卷。每类下分小类。如赋类下有天象、岁时等42小类。书中约1/10是南北朝作品,9/10是唐人作品。宋刻本现仅存140卷。1566年时重刻。当代印本是宋本140卷和明本其他860卷的合印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3:45